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兰州基地向公众开放 记者带你掌握自救互救常识
原标题: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兰州基地向公众开放记者带你掌握自救互救常识
记者体验斜楼转运
记者体验绳索救援科目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兰州基地是西北唯一一个面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地震救援观摩基地,但绝大部分市民都对这所基地了解甚少。近日ZAKER兰州的记者走进这所略显神秘的基地,亲身体验了一把陆地搜寻与救护全过程。
据悉,该基地于2016年5月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以来,现不仅拥有300人专业救援队伍,配有适合多种灾害救援需要的高新尖救援装备,建有功能齐全的专业训练设施,能够开展建(构)筑物坍塌、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坠崖、洪水等灾害(事故)的搜寻与救护,而且重点保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并可响应配合国内外其他远程救援行动。同时能够开展多灾种大范围复杂条件下搜寻与救护的综合性培训和演练交流。是全国唯一一个亚高原地区的训练基地。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兰州市高新开发区(榆中县定远镇附近)的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兰州基地,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亲眼目睹了绳索高空救援、斜楼水平拉梯救援、就地取材自制担架转运伤员,观看了搜救犬技能表演等。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兰州基地培训部主任李文博全程为我们解说。他告诉我:“基地的海拔大概有2100米,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亚高原救援训练基地,在这个基地训练对于高海拔地区的救援工作是非常意义的。”
“我能参与一下吗?”在采访完成后,我提出了要亲自试试这些救援科目的要求。李文博主任看着我有些惊讶的说:“你是我见过体验欲最强的女记者。”“我不止是一名记者,我更是在地震面前随时会有危险的普通人。”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我分别从倾斜废墟中被转运、从十几米的高空用绳索被搭救、用床单制作的逃生绳从斜楼中逃生,还在模拟地震小屋里体验了一次8级地震。
倾斜废墟——能站在水平地面很幸福
当我真正进入倾斜废墟时,一阵眩晕让我形象全无,脚底发软、眼前发黑、血压升高,突如其来的耳鸣和轻微的呕吐感迫使我扶着墙壁久久不能平静。
“绝大多数第一次进来的人都是你这种状况,这栋倾斜废墟的倾斜角度是21度,在废墟内人的平衡系统会和视觉产生冲突,因此会有头晕恶心的感觉,其实在真正的地震中,有些建筑的倾斜角度比这个还要大。”当我在“斜楼”里平静了一会儿后,李文博主任给我详细讲解了我产生不适的原因,并对我发出了在上楼梯的过程中不适感会加强的提示。倾斜的楼梯使重心发生倾斜,我使劲抓着楼梯扶手艰难地挪到了三楼,我看到在“斜楼”里参加演练的救援队员,他们都将自己的身体刻意调成与楼体倾斜方向相反,角度差不多的站立姿势,他们的表情比我自然的多。
随后我扮成一个伤员,被固定在担架上,在救援队员的熟练操作下顺利的通过绳索和梯子转运到地面,虽然依旧眼前发黑,但这短短的十分钟让我体会到原来站在水平的地面上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而这里的救援队员们要每天在这栋“斜楼”中反复训练,为他们的刻苦训练和顽强作风点个赞。
绳索斜向救援——救援重量是体重两倍为救援队员点赞
绳索斜向救援科目是在一栋12米左右高的建筑物里用两条绳索和两段的滑轮将被困人员安全运送到地面的一个训练科目,这个科目同样可以使用担架,区别在于被困人员是否意识清醒。我选择了绳索直接固定身体。对于有高空索道滑翔经验的我来讲,这个项目比上一个轻松很多,在十几米的高空中,我看见绑在我身上的绳索被两端的救援队员一放一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他们非常默契的配合,需要在保护我人身安全的同时保持绳索的平稳。
“这个还行,挺稳当的。”我返回地面后说。“你多重?”在我身旁的救援队员问道。“怎么了?”“你的体重乘以二才是绳索所承担的重量。”救援队员为我解开绑在身上的绳索,轻描淡写的说。由于绳索救援是针对楼体较高,距离较远的一种救援方式,绳索承受的重量和楼梯高度,距离的远近以及被运送人员的体重成正比,并且是以倍数形式递增的。也就是说刚才看似平稳的运送重量在救援队员的手中重达两百多斤!而在他们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模拟假人的体重最轻的也有一百四十斤,最重的要达两百多斤!看似平常的手臂经常会承受三四百斤的重量,而这些救援队员们笑着说:“这是老百姓生命的重量。”
床单当绳索从9米高楼逃生——使用自制绳索逃生关键时刻能救命
这一项是针对家庭自救而设计的科目,救援队员手把手的教会我如何用床单打一个牢固的结并且将多条床单连接成逃生绳。这次的楼体高度是9米左右。实话是当我看见被接起来的床单和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时候,真的有点害怕。好在后来救援队员给我在楼下放了一个厚厚的海绵垫以防我做出操作不当直接撒手跳下去的傻瓜举动,看到垫子我安心多了。在救援队员的指导下,我将床单绑在手臂上,环腰一周,双手紧紧抓着床单一点点的向下滑。实在难以启齿的是眼看我要成功逃生,但临着地的最后时刻还是因为没抓牢直接摔在了海绵垫子上,没有保持好优美身姿,稍有遗憾。周围的救援队员们为我的勇气鼓掌,但我还是得说,在楼梯被毁、余震不断等万分紧急且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掌握了使用床单、被套、窗帘等自制绳索逃生的方法或许会救自己和家人的命。当然,回去之后我会考虑家中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条救援绳。
真正“体验地震”——生命很脆弱防震减灾常识要牢记最后的一项是真正的“体验地震”。这个小屋的全名是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地震模拟体验小屋。这里面的陈设是与我们平时生活的家庭环境很接近的,进门右手边是一组沙发,沙发前是一个茶几,进门左手边是电视柜和一台壁挂彩电,进门左转是一间卫生间,里面有镜子,洗手池和抽水马桶,卫生间门口是一个模拟的燃气灶。
当我还在观察这些陈设的时候,屋子突然就晃动起来。“真正的地震总是突如其来的,真正遇上地震时,要尽可能地镇定。如果你在一楼或平房里,要尽快跑到室外;如果你在高楼上,要马上就近避震,要躲到卫生间或墙角、桌子下等,要保护好头部。”陪着我一起进入模拟体验小屋的李文博主任说。次体验的地震级别是八级,在摇动的一分钟里,我大脑几乎是空白的,看着眼前的一切都被晃的东倒西歪,我有点儿后悔为什么要作死的体验一把。一分钟非常长,一分钟也非常短。当我两腿发软的走出小屋,我问了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地震到这个级别的时候,我早就挂了?”“哈哈,别怕,这只是一个模拟的。我们建这样的地震小屋,一是为了重现地震情境,让体验者直观地感觉地震对人、对房屋造成的影响;二是在这样的房屋中训练体验者,当大地震来临时采取一些合理的避震措施,也许会增加我们存活的概率。当然,真正能在大地震中存活下来的,除了采取正确避震措施、还与房屋的抗震性能、你所在地区的震级以及运气等都有关系。但是,采访了许多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后的幸存者发现,存活下来的大多数人在地震来临时采取了躲在卫生间、躲在墙角或钻在桌子下等措施,所以人人都应掌握一些防震减灾常识。”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我希望这辈子都不要有第二次这样的体验。
体验结束后,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记者身份,只觉得在我眼前的天很蓝、地很稳、在我面前的救援队员都很高大。记者 安娜 胡淼山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6-21记者走进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 体验地震灾难紧急救援(图)
- 2017-05-13兰州榆中举行“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公众开放日”
- 2017-05-13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 2017-05-12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