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康县吴家斜坡:陇南古方志《武阶备志》探秘
原标题:康县吴家斜坡:陇南古方志《武阶备志》探秘
康县寺台乡吴家斜坡
吴鹏翱走遍了阶州山川
吴银贵家中收藏的乾隆年间圣旨
《武阶备志》(局部)
《武阶备志》是陇南古方志中一部优秀的著作,作者吴鹏翱(1755年—1826年),生于清阶州白马关分州安宁里(今甘肃康县寺台乡),字云逵,号仙陵山人。清代陇上著名文史学人,以《武阶备志》一书流芳后世。
1吴家斜坡吴老爷
6月1日,记者去往康县北部寺台乡采访,从县城出发,沿省道307线一路驱车往西北方向而行,在长坝镇段家庄附近,迎来岔路口,拐向县道499线,又沿东北方向疾驶。“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岸排闼送青来。”很快,记者又看到了那条清澈可爱的大堡河,它古称修水河,发源于蔡子垭的大堡河自西向东斗折蛇行而去,汇入犀牛江。
这条河流就像老朋友一般熟悉,在这里,我们见识了传承300多年的枸树手工纸制造技艺;“绿叶银丝”,曾经兴盛一时的桑蚕业和神秘的康县茶马古道北线沿路的遗存。
空气湿润得能拧得出水来,吹进车窗里的风似乎都是甜的。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文化广场,记者见到了寺台乡的副乡长唐荣宁,听到我们此行是要寻访陇南古方志《武阶备志》作者吴鹏翱的故里,他脱口而出:“吴家斜坡吴老爷,吴家斜坡就在剪子河坝村。”
说到“坝”,这是康县最常见的地名后缀,而寺台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缓,除了大堡河由南向北贯流全境之外,还有小支流多条,形成沟坝地,剪子河坝就具有这样典型的地貌特征。
在文化广场边,核桃树掩映下,矗立有一列文化墙,上面镌刻着一组表现寺台人文历史的青铜色泽的浮雕,其中有一幅正是题写着“武阶备志”,主人公穿着清代文人服饰,正在勘察阶州的山川,工匠刻刀下的线条流畅自如,人物形象勾勒得生动传神。
我问唐荣宁:“吴鹏翱在当地还有直系后人吗?”他说:“有,我帮你们联系吴校长。”
他与寺台中心小学的校长吴银贵的通话过程中,两人并没有提到《武阶备志》这部书,而是一再提到“圣旨”的字眼。唐荣宁转述吴校长的话,问我们乾隆年间的圣旨要不要看?
小山沟里惊现乾隆年间的圣旨,这自然引起我们莫大的兴趣,只是记者纳闷,吴老爷吴鹏翱一生并无担任过什么显赫的官职,他著述的也只是一部方志,乾隆皇帝怎会给他颁下旨意来呢?
2两道圣旨和一部书
在寺台中心小学见到了吴银贵校长,他相貌朴实,待人热情,招呼我们去吴家斜坡。从邱家坝,我们拐进一道小山沟,沿着时断时续的剪子河逆流而上,转向一道乡间公路上山,十几分钟,吴家斜坡就到了,这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庄。在吴银贵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宝贝——两道乾隆皇帝颁布的圣旨。一道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另外一道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细看这两道圣旨,均是暗黄色织锦,绣织暗纹二龙戏珠图案,纹理精细,堪为上品,均长280厘米,宽30厘米左右,这比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圣旨尺寸大得多,圣旨的起头也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两道圣旨左面墨书满文,右面楷书汉文,书体苍劲挺拔、工整严谨。
粗略地看了一下两道圣旨的内容,都是颁布给一个叫吴作哲的官员,表彰他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功绩,特授予其母亲、祖母为太孺人、孺人的封号。
吴作哲和我们要寻访的吴鹏翱又是什么关系呢?吴银贵揭示答案,吴作哲和吴鹏翱为父子。吴作哲原籍阶州吴家道(今武都汉王),其父吴于清雍正年间迁居剪子河坝庵房山,起初全家人住在一间茅草房内,直到乾隆初年间于椒树坡修建新居,因吴氏独家,此坡便被人称作吴家斜坡。
吴作哲举人出身,44岁时任云南武定州禄劝县知县。吴作哲一到任所,禄劝县正遭大旱。灾荒所及,饿殍露于野。初到任所的吴作哲一面呈禀朝廷和上级官府,一面则当机立断地开仓赈济饥民,这一果敢行为,赢得了禄劝县人民的赞扬。从此“吴青天”的美名不胫而走,此后他还担任过广东镇平县知县,时人曾有文赞扬“公之莅镇也,才二年耳,而时和年丰,士民蒸蒸向化,如春之阳,如冬之日……”这是相当高的评价。
在《左传》中曾提到儒家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以此而论,吴作哲一生官职不显,但他却能为一方百姓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赢得青天美名,可谓“立功”,而其子吴鹏翱却放弃仕途,走上了游学之路,最终留下了一部呕心沥血的著作《武阶备志》,是为“立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吴鹏翱自小刻苦攻读,但他从州试到中举实际花去了16年的时光,中举时他已经34岁了。中举次年,即参加了礼部贡院的春闱(会试)不第,对于35岁的他,是继续苦读生涯以求仕途?还是干一点识见天下之事?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开始了宦游、读书、著述的新阶段。
3成书不易,刊印更难
吴鹏翱的老师是清代鸿儒、陇上学术大家邢澍,他在《武阶备志序》中对于学生的勤奋有生动记述:“余戚选贡吴君云逵,客浙东西十余年常与余相依。暇日无事,纵论古今,叹乡《州志》之不足据,发奋草创。就余家藏书三万余卷,朝夕披阅,手抄目营至夜分不少休。体例门目则就余商酌之。”从中可知吴鹏翱治文史而成《武阶备志》,并非一开始就确立的目标,而是他在宦游、读书生活的逐渐进行中,由思考而草创,系集腋而成裘的。
这与吴鹏翱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教大有关联。按照《武阶备志·凡例》,吴鹏翱的自述:“愚自少从先君子远宦,迨稍长,复以觅食走四方,滇黔闽广燕赵吴越间,游历几遍。”这说的是,乾隆十八年后,他父亲吴作哲中举,家道振兴。过后两年,吴鹏翱出生,少年时光他随父开始了在狄道(今临洮)、云南禄劝、广东镇平等地刻苦攻读,奠定了他学问的基石。
吴鹏翱从浙江辞别恩师邢澍,返回故里吴家斜坡后,并没有安于书斋,而是遍访陇南山川古迹,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写成《武阶备志》。这部著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历三年余,积稿纸若干束。迨归故里,又登涉山川,博询故老。访钟楼于古寺,拓碑碣于荒祠。取旧所抄集者,芟之,润之,议论之。数年,稿成若干卷。一州二县之掌故秩然具备”,对于研究陇南地区历史地理人文情况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资料。
《武阶备志》成书不易,刊印更难。直到吴鹏翱去世的60年后,他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才被刊印出来,成书二十一卷,流传于世。
《武阶备志》一书的著作风格,影响并启发了后面的治史者。《阶州直隶州续志叙》云:“吴鹏翱《武阶备志》二十一卷,考据颇详,顾迄明而止,国朝事阙如也。”同期《阶州直隶州续志序》说:“书吏呈《武阶备志》一部,系郡人吴鹏翱所撰。考据详矣,但迄明而止……”可知,陇南晚清时重要方志《阶州直隶州续志》即继承了吴鹏翱求真求实的学术风范,并使其史事追求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吴银贵家里,并没有看到这部《武阶备志》,他说,除了这两道圣旨悉心保护得以幸免于难,其他家藏书籍字画都被毁掉了。
好在这部书在甘肃省图书馆有全本收藏。
文/图 记者 刘小雷 周言文
相关新闻
- 2017-06-07【西部地理】康县团庄龙凤桥:西北古廊桥艺术的美丽遗存
- 2017-05-31【西部地理】嘉峪关石关峡:屏障黑山暗壁悬
- 2017-05-24西部地理丨甘谷毛家坪遗址: “华夏第一县”冀县治所揭秘
- 2017-05-17【西部地理】华亭海龙洞:隐匿关山深处的荒野仙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