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上的大千世界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蛋雕师杨星国
原标题:蛋壳上的大千世界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蛋雕师杨星国
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奇特秀丽的自然风景……看着眼前这些精致而复杂的镂空工艺品,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是雕刻在各类蛋壳上的。
杨星国正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小到鹌鹑蛋,大到鸵鸟蛋,经过他妙手雕刻,马上就成了精美艺术品。“别看这小小的蛋壳,从挑蛋到雕刻,制作起来很是复杂,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据杨星国介绍,完成一件蛋雕作品首先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蛋,然后用工具将蛋清蛋黄倒出来,用清水清洗并做防腐处理。接下来就是重要的设计和雕刻阶段,根据构思设计好的图案,在蛋壳上描绘初稿,经过反复修正后才开始正式雕刻。
“这里就是我的工作室。”跟随杨星国,记者走进位于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的他的工作室,墙壁橱窗里有次序地陈列着他的蛋雕作品和荣誉证书。“小时候在格尔木生活,远离城市,那时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玩具,我就从垃圾里找些材料,动手做一些手工,做的手工作品经常在学校获奖。”杨星国说,7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串雕刻在鹅蛋上的葡萄,当时惊叹不已,从那时起,就对蛋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支铅笔、一把刻刀,材质家家都有,这是不花钱的艺术,可当杨星国拿着家里的鸡蛋做试验时,才发现要想在鸡蛋壳上雕刻东西,简直难如登天。又脆又薄的蛋壳没有任何的柔韧度,稍用力不当就会刻透。杨星国虽然屡屡失败,却越雕越上瘾。就这样,经过7年的雕了又雕、刻了又刻,现在,他能熟练地在各类蛋壳上制作镂空工艺的蛋雕作品。“我做蛋雕没有领路人,都是靠自己慢慢琢磨的,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今天的手艺也是在数不清的蛋壳上练出来的。”杨星国说道。
1978年,杨星国出生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一个普通回族家庭,父母是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建设者,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初中毕业后便与青藏公路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长达20年的长途货运生涯。杨星国刚开始做蛋雕,除了技术方面的难题,还有家人的不理解。“刚开始做的时候家里人说我不务正业,为了能坚持下去,我一边跑车一边摸索蛋雕。”回首过往,杨星国说道。
刚开始,杨星国只是雕些花草,慢慢地,他尝试着人物肖像的雕刻。“虽然有了点基础,但我开始雕人物后,才发现人物跟花草不一样。第一次的成功是按照姐姐的照片雕刻的,当时,家里人看到后都说非常像,就跟照片一样。”杨星国说,就是这一次的成功,使他更加对蛋雕念念不忘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把亲朋好友的照片要了个遍。
经过多年的摸索,杨星国研发和掌握了浮雕和镂空的雕刻技艺,并将临夏历史文化中的砖雕、木雕、葫芦雕刻等技艺融入蛋雕技艺中,作品独具风格,创作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在蛋雕艺术领域获得了喜人的成就。2016年5月,他的一件蛋雕作品在全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就展艺术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2016年10月,其设计雕刻的一件鹅蛋镂空作品被选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州庆纪念品;2016年12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他的一件鸵鸟蛋雕刻作品被拍摄成一套鸡年春节宣传片。“这些年,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蛋雕艺术中,不断创新蛋雕技艺,我希望蛋雕艺术能被更多人认识,成为宣传临夏的一张名片。”杨星国说道。(记者 刘刚林 马龙)
相关新闻
- 2017-06-052017“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甘肃行)”在兰州启动 将拍摄9部纪录片展现甘肃工匠精神(图)
- 2017-06-06让远古动物“复活”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获得者化石修复人张录
- 2017-06-06传承工匠精神展现魅力甘肃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兰启动
- 2017-06-05不做最后的铜匠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铜匠苟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