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成人“蹭六一”不必过度解读
原标题:对成人“蹭六一”不必过度解读
作者:苑广阔
“本宝宝的节日到了,你们准备好礼物了吗?”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许多社交工具聊天时输入“六一”等字眼,还会下起“红色气球雨”。越来越多“80后”“90后”成年人也“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
(据6月1日人民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六一”儿童节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一些早已成年,甚至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成年人,也会在这一天兴高采烈地“过六一”。而成年人“过六一”的方式,不仅仅是在各种社交软件上自称“宝宝”,求红包和礼物,还有些人是行动派,直接戴上红领巾,跑到儿童乐园玩游戏、过家家,到餐厅吃“儿童餐”。
对于这种现象,多数人付之一笑,称之为“蹭六一”,但也有人十分排斥和反感,认为这是扮嫩、矫情,更有人对这种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把其和近年来流行的说法“妈宝男”“巨婴”联系起来进行批评。但是在我看来,对于成年人“蹭六一”这种现象,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假戏真做的游戏,并无须过多批评指责,更不必上纲上线和所谓的“巨婴”联系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童心未必只为儿童所独有,成年人同样有天真烂漫,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面。然而,在社会文化的规范里,成年人就应该老成持重、城府深沉,默默扛起一切,而那些不合时宜的童心童趣,在社会文化规范的潜移默化之下,不知不觉就被扼杀和泯灭了。但是这些规范对于一些成年人造成了压力,让人不愿意乖乖接受这种规训,而更愿意跟从自己的内心。所以一旦具备了某种外部条件,或者是某种内在诱因,这种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童心童趣就会被激活,就会寻找一个突破口,这才是成年人“蹭六一”的心理成因。
那么这种成年人“蹭六一”的现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保持童心的人往往朝气蓬勃,一个保持童真的社会也往往充满活力。而且,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个体和社会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所以对于成年人“蹭六一”,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当然了,凡事都须有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不管在任何时代、社会中,成年人跟儿童都应该具备迥然不同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人格独立、完善自我、责任担当,这是对于成年人的起码要求。所以,成年人可以保持激情欢乐、童心未泯的状态,但却不能真的沦为了“妈宝男”“巨婴”。
相关新闻
- 2017-06-02评论:帮上网的老人系好“安全带”
- 2017-06-02评论:“鄙视链”上无赢家
- 2017-06-02评论:清理“附加费”不应只有电价
- 2017-06-02评论:子女也有责任帮老人看好“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