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拂面来 ——陇南康县移风易俗打造美丽乡村
原标题:文明乡风拂面来——康县移风易俗打造美丽乡村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温正平 苟鹏泽
日前,行走在康县的农村,仿佛置身桃花源,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乡村舞台上载歌载舞,文化大院里挥毫泼墨,道德讲堂上座无虚席,文明的乡风吹遍农村大地。
近年来,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围绕民生建设,以民主管理好、乡风文明好、村镇文化好、村容村貌好、农民生活好“五好”为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移风易俗工作逐渐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红白喜事不再铺张节俭办事蔚然成风
“我们村办酒席一桌花费一般300元左右,搭礼一般不超过100元,除非亲戚或者关系特别好的人搭礼就多一些”。寨子村村民宋登利说。
婚嫁宴席一般控制在20桌以内,每桌定座8至10人。亲朋随礼农村居民应在100元以内,城镇居民应在200元以内,婚车控制在6辆以下……这个红白事办理标准是康县出台的《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八项规定》的内容。为了倡导群众摒弃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康县各村相继制定了《村规民约》,为群众办理红白事制定了相应“标准”。
“党的政策好,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通过自己创业、外出务工,观念不断改善,红白喜事也逐渐简化,但是村内一家遇事,全村帮忙的这个习俗却不断地传承下来”。寨子村支部书记范登清说。
道德建设润物无声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走进王坝镇廖家院村,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规民约、谚语诗句等。昔日的垃圾堆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为集道德讲堂、村史馆、棋牌室、理发室、农家书屋、运动场为一体的村民休闲阅读、活动健身的场所。每月一次的“道德讲堂”对村民进行科技、农业、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有了文化健身广场,村民的空闲时间也不断充实起来了。
廖家院村村民廖玮农闲时节经常来农家书屋看书听课,她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闲活动丰富了,集体活动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亲近了,现在村里再也没有吵架打架的,大家都忙着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呢!”
王坝镇何家庄村把移风易俗工作中涌现出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拾金不昧等方面的典型榜样上榜公示,引导全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结合文化墙建设,将村规民约在村里的醒目位置上墙公示,便于群众学习,提高村规民约的知晓率。在此基础上,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史馆,定期举办活动,宣传在村规民约践行中的好人好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群众、感化群众。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近年来,康县以“乡村舞台”为阵地,采取上级指导、村级组织发动、文化能人牵头等方式,在农闲时间开展广场舞、健身操、扭秧歌、唱秦腔、耍社火等活动,自编自演康南毛山歌、花儿姐、康南扇鼓舞、豆坪唢呐、康县唱书、锣鼓草等一批具有乡土风味、文明气息的文艺节目;经常性开展送文化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充实了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发扬传承了传统文化,还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文化活动真正成了村风文明的培育台。
另外,通过建设村史馆、文化大院,使之成为人文历史的宣传阵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场地。通过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行、宜文、宜游新康县,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逐步实现文化生活美起来的目标。
康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的物质收入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老百姓对幸福指数的满意度达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达98%以上。
相关新闻
- 2017-05-26兰州市文明旅游行动倡议书
- 2017-05-26兰州:远离毒品拥抱七彩生活 文明和谐你我同行
- 2017-05-26兰州市直机关召开创建文明单位动员大会 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 2017-05-26兰州:“阳光信访”助力文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