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临夏州:聚力脱贫攻坚 培育富民产业
原标题:聚力脱贫攻坚培育富民产业——临夏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述
记者 邹海林
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合资金资源、聚集攻坚力量,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临夏州脱贫69776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26.08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4.93%。
临夏州积极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坚持把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作为基础,建立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管理、动态调整。在去年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梳理,重点排查扶贫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有效、贫困退出是否真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做到程序规范、数据精准、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让群众满意、信服。
临夏州从群众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解决饮水、行路、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去年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50公里,全部建制村、七成自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完成42个贫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93%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改造农村危房1.96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万人,对无能力建房户,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等方式优先给予帮助支持,目前已改造2254户,剩余的1322户将在今年全部完成改造。
临夏州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全面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力有增收技能“三个一”工程,去年共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9亿元,组织实施各类项目300多个,受益农户2.3万户、11万多人。围绕扶持发展特色种植和畜牧养殖,新增设施蔬菜1万亩、优质林果15万亩。全州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1032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344个,规模养殖户4.1万户,畜牧养殖总量达到862.3万头(只),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7%。狠抓劳务基地开辟、订单式培训和有组织输转,全年输转劳务5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6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扶持发展农家乐、田园采摘、户外探险等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取得了新的成效。加强对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去年共发放贷款24.69亿元,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16.4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临夏州着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把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农村幼儿园、薄弱学校改造和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去年新建改建中小学189所、农村幼儿园282所,全州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北师大、陕师大培训教师1032名,临夏市、永靖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评定;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为龙头、县市中职学校为补充,加强对青壮年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新开工建设村卫生室150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所,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82.3%;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去年医疗救助63.5万人次,救助资金5087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8个、乡村舞台2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乡村舞台覆盖率79.9%,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在98%以上。坚持促进就业和扶持企业相结合,在省级扶持400名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的基础上,州县再扶持1600名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农村一、二类低保户实现政策性脱贫。
临夏州坚持从州委常委会做起,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深化州县领导蹲点联系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制度,州委州政府成立8个督查指导组,对8县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点工作进行包县指导,各县市对乡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责任承包,形成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扶贫、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州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设立扶贫工作站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实一线扶贫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考评考核,促使帮扶工作队下得去、蹲得住、作用能发挥。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各级双联单位协调落实资金1.6亿元,帮助联系村和联系户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富民产业、解决困难问题。加强与中央台办、国侨办、中石化等国家帮扶单位和企业的沟通衔接,深化同厦门市的东西扶贫协作,去年7个定点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4228万元,厦门市落实对口支援项目资金4721万元,并建立了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医疗教育人才培训、劳务推介合作的长效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人人参与、合力攻坚的扶贫工作格局,社会各界捐助资金4000多万元。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帮扶和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相关新闻
- 2017-05-16【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黄土地上的绿色银行——庆阳市正宁县发展苗林产业侧记
- 2017-05-16【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甘肃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纪实(下)
- 2017-05-15【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陇南徽县:下足“绣花功” 织出“富民锦”
- 2017-05-15【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戈壁滩上“点石成金” ——酒泉市肃州区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