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播报】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总结:格物致知与老马识途 ——从践行“中国道路”到中国版的文化理论
2017年5月8日星期一,第十一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即将在陇东学院落下帷幕。我作为十一次考察活动的主要发起策划人,向在座的新老朋友汇报这次考察的学术收获,并连带介绍系列考察活动的初衷与学术追求。
一、学术高起点与理论创新目标
十一次考察的起因,是因为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预定的未来研究方向:从时间和空间上求证华夏文明的资源依赖现象:在商周以后是铜资源加玉石资源,在商周以前只有一种神圣资源——玉石。国人都知道最好的玉石来自新疆和田,自古就有一个“西玉东输”的持续运动,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中断,形成非常深厚的一种传统。2015年的第四次和第五次考察,我们聚焦到新发现的甘肃马衔山玉矿与马鬃山玉矿,针对“玉出昆岗”(《千字文》)的历史成见,提出“玉出二马岗”的新观点,这是对西玉东输研究的一次突破和细化。玉料产地的多元化,必然给运输玉料的路线多元化认识带来契机。我们的理论目标是创建中国版的文化理论,它至少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求相一致,要能够深度解释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道理。简化地说,可以聚焦到解释一个字:“国”字的所以然。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在移植引进、借鉴和模仿中艰难行进的,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最大短板是没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没有自己的方法论,这就大大阻碍了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文学人类学这一派在二十年前就提出研究方法论创新的目标三重证据法(其宗旨是将文字记录的文史哲知识与人类学在民间调研的地方性知识相结合),在2005年以来拓展为四重证据法。第四重证据专指非文字非语言的符号:文物和图像。所以要应用和发展四重证据法,就必须学习考古学和博物学。尤其是学习比甲骨文字还早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独有符号系统——玉礼器。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大大超过汉字书写的历史。通过学习考古学和玉石鉴定知识,使我们能够超越文字知识的遮蔽,看到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清晰存在,从大传统新知识再认识小传统,其效果是洞若观火一般的。这就是文学人类学一派的方法论和文化理论创新:大小传统论和神话观念驱动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需要用中国文明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具体说明一个原理:玉石神话信仰如何驱动华夏文明,并铸就华夏的核心价值。玉帛之路,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最重要的一条路。
二、格物致知:四重证据法求证“玄玉时代”
大体而言,我们前八次考察聚焦的西北史前文化是齐家文化,因为这是距今四千年的最发达的地域性玉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和夏商周玉礼制度传统最为接近。自2016年元月的第九次考察,我们在陇东镇原县看到距今4500年以上的常山下层文化用玉(即昨天在庆阳博物馆看到镇原县大塬遗址出土的两件珍宝——蛇纹石玉器,在该馆的标示中被误为齐家文化玉器)。为什么常山下层文化的少量玉礼器以墨绿色蛇纹石玉料为主呢?2016年7月的第十次考察聚焦渭河道的西玉东输作用,得出重要的新认识,那就是仰韶文化期的蛇纹石玉资源从甘肃武山沿着渭河向东传播的轨迹。这就突破了对玉石之路四千年的旧认识,拓展到五千年以上的时间范围。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第十一次考察的初衷,就包括甘肃陕西两省学界的有效合作,打通当代的地域界限。这次陇东陕北道跑下来,看到一批五千年前的文物。进入多个地方性的文物库房中观摩和辨识,可以说初步摸清了有关玄玉时代的空间分布问题:渭河及其主要支流,泾河,马莲河,环江,蒲河,茹河,葫芦河等等。还有甘陕交界处子午岭东侧的延河、洛河、无定河、秃尾河等等。玄玉时代是中原与西部玉文化的起源期,是第一个时代。饮水思源,查源知流,这个命题的学术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相关的正式论述,请参看《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刊登的《夏商周与黑白赤的颜色礼俗》等论文。
三、老马识途:从践行中国道路到重建中国话语
“玉帛之路”四个字,如今已经形成一种品牌效应,“玉帛之路”系列考察可以代表一种没有先例的学术和文化事业。其特点之一是学术与传媒结合,之二是学术内部的跨学科组合与互动,其所产生出来的积极效果,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需要大家去认真总结,并在日后继续保持和和发扬。
媒体是话语的温床。中国人没有自己理论,没有自己话语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必须有人去大胆突破旧的话语的牢房。这次考察活动可以说超预期完成预定目标,考察的15天里高潮迭起,亮点频出:第一个亮点是在出发当天的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工地,考察团集体目睹刚刚从5300年的沉睡中惊醒的仰韶文化蛇纹石玉器。第二个亮点是出发第二天在宁县博物馆,将一件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史前石斧,经过辨识和电光照射检验,建议正名为仰韶文化蛇纹石玉钺。第三个亮点在陕北吴起县树洼遗址,体认龙山文化高等级社会的“标配”:山顶的祭天礼仪建筑和用玉制度(当地出土的龙山文化玉琮现存吴起县文管所,这次未能见到,是一个遗憾)。第四个亮点在延安芦山峁遗址考古现场和延安文管所库房,再次领会龙山文化高等级社会的“标配”:山顶祭祀礼俗及其玉礼器,其用玉之优良,数量之多,均令人惊叹。第五个亮点在甘泉博物馆库房和富县博物馆库房,两件大的仰韶文化蛇纹石玉礼器,或可从此得到正名。第六亮点在甘肃环县青冈峡。在环县,考察计划内的收获是实地体认被“丝路”说的外国倡导者们完全忽略的中国本土的战略要道,其古今一致的延续性(这条路上目前正在修建银川至西安的高铁路线——银西高铁)。计划外的收获是在环县秦长城遗址的短暂采样时,找到这里的自仰韶文化早中期到清代的文化延续性线索,持续约6500年以上从未中断,堪称举世罕见。相关的研究前景,召开几次国际会议都不为过。环县是陕甘宁边区得以建立的一块重要基石(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陕甘支队长征途经环县。1936年6月,彭德怀率西征红军解放曲子,随后解放环县,习仲勋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同年11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在环江河谷的青冈峡一带打响,红军由此结束长征,开启国共联合抗日的新局面),但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何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的再认识,让环县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代快车,希望本次考察团专家能够贡献独到的智慧。第七个亮点是观摩庆阳博物馆展示的常山下层文化蛇纹石玉器原件,以及黄土大塬上南佐遗址仰韶文化大房子中心聚落的宏伟格局。
笔者在昨天凌晨四时起草的短文《青冈峡七问》,实际上有一点给今天总结会确定学术基调意思。请让我再次读一下第七问,作为总结词之结尾:
第七,路都是由人走出来的。中国的道路一定是中国古人走出来的。中国人几千年走出来的最重要的路,被洋人在一百多年前笼统地命名为丝路。通过话语的控制力,流行的丝路说在何种程度上会遮蔽中国道路的真相?从昔日的风雪萧关道,到今日修建中的银西高铁,伴随着天堑变通途的历史巨变,如何突破西方话语的遮蔽,有效地保存我们国族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2019年银西高铁开通运行以后,到西部来的大批旅行者中,会有多少人记住青冈峡一带曾经是西玉东输的重要通道呢?
最后我要衷心地谢谢各位考察参与者、合作者与支持者,你们都辛苦了,谢谢你们!
作者简介
叶舒宪,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在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等方面成就卓著,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国内形成声势可观的新流派,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等专著、译著几十部。
相关新闻
- 2017-05-1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第十一次考察初步摸清有关玄玉时代的空间分布问题(图)
- 2017-05-1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玉帛之路考察追踪玉根国脉(图)
- 2017-05-0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掠影(组图)
- 2017-05-09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八:累醉了(冯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