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沈骑
随着“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语言在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蕴含安全价值的战略资源,更是彰显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语言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内涵极为丰富,其实质是个语言问题。中国古人云:“言为心声”,这一表述精炼地阐明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德国学者威廉?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只有在此基础上,各国人民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才有可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宝贵的共识。语言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说过:“若你用一个人能理解的语言与他交谈,可以传递至他的大脑;若你用一个人的母语与他交谈,可以传递至他的心灵。”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德国与汉学家和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语言是服务“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以及人员交流等多方面开放与合作,中国面对一个巨大的全球性市场,要学会同众多的国家打交道,扎实可靠的语言知识储备和外语能力将成为“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欧洲有句古话:“入境而不通其文,只能如孩提学话。”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2002年到2015年,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语言文化的障碍,这些都能左右企业的兼并是否能够最终成功。再以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为例,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就与“语言”知识储备、能力密切相关,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外语是建设的“先遣队”,“一带一路”延伸到哪里,外语就应当先走到哪里。
相关新闻
- 2017-05-11一带一路论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成就
- 2017-05-11“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有哪些热点
- 2017-04-24[“一带一路”光明谈①]“一带一路”与中华文明:从“兼济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 2017-04-25“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