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杂粮或许是正统(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
举行玉帛之路系列考察以来,我们很重视人类学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饮食文化。每到一处,我们都能享受当地的特色小吃,并且拍照。但由于考察主题不是饮食文化,加之考察人员精力有限,都忍痛割爱,未能整理。其实是丧失了这部分的收获。民俗学家5月6日在微信中留言说:“这样大规模的考察,最好能制作出甘肃考古或甘肃民俗地图,设若如此,成果就不一般了。”确实如此!下次组织考察,我们尽量在团队中吸收一位民俗学方面的专家,专门记录、考察包括饮食在内的民俗文化。
诱发这些感慨的是富有特色环县杂粮。环县气候干燥,地广人稀,适合种植豆类及荞麦、燕麦、糜子、谷子等杂粮。北方人喜食面,小麦是来自西亚的外来品种,刚开始史前人类用陶鬲煮食,用陶甗蒸食,因颗粒坚硬,并不十分喜欢。很久以后才发明磨成齑粉,佐以野菜和肉类,做成各种美味面食,逐渐取代所谓杂粮的位置。小麦也在大家南北推广开来。这种变化表明先民并不墨守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魄力非常大。斗转星移,万物更新,前些年,“白米细面”还是人们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准,现在却开始转向野菜和杂粮。但物以稀为贵,杂粮小吃贵在“特色”,并不是流行状态。能在环县品尝到做工精致、味道鲜美的燕麦、荞麦小吃,啜饮略带咖啡味的“豌豆羹”,切实感觉到幸福感的具体和实在。生活的本质就是朴素,单纯,是对一切生命的由衷敬重。刻意追求怪异口味和感官刺激是“非常态”,尤其是将虐待动物纳入猎奇猎怪、冠以各种名堂的“宴席”,是魑魅魍魉的游戏。
上周四,表姐乔建民短信告知:“舅舅于阴历四月初八去世,昨天总社领导和家人商量后事,一切从简,就搞个遗体个别,也行,愿舅舅一路走好!”接到这个信息时我们正在革命圣地延安地区考察。舅舅乔映渭,字公望,上世纪四十年代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历经各种考验,迎来解放,工作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离休。其后半个多世纪,一直住在老式砖混结构楼房中,不装修,不奢华,过着近似刻板的苦行僧式生活。他每天中午吃一小碗荞面“搅团”(甘肃很多地方叫馓饭),活了103岁,无疾而终。舅舅的生活经历和养生方式,值得现代人深思。
相关新闻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玉石之路之“环灵大道”两个繁荣的节点(张多勇)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县皮影戏(张天恩)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七:环县六记(1)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七:环县六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