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战国秦汉时期甘肃的长城边防
原标题:【溯源甘肃】战国秦汉时期甘肃的长城边防
甘肃境内的汉长城遗址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遗址
秦长城碑
秦长城遗址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边防设施。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修建了名为“方城”的长城。这是中国长城文化最早的记载。
秦长城的修建相对晚于楚、齐、魏三国。秦昭襄王时,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并在沿边建筑长城。燕、赵、秦三国在北部边境修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匈奴的入掠。匈奴是活动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对中原内地构成严重的威胁。
一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边防设施。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修建了名为“方城”的长城。这是中国长城文化最早的记载。到了战国中晚期,几个主要的诸侯国,齐、魏、秦、赵、燕、楚等都大规模地修建长城。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周显王七年(前362年)楚魏与秦国接界,魏筑长城。这是为了防御秦国。
秦长城的修建相对晚于楚、齐、魏三国。但它的规模、影响又远过三国。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年)时,义渠戎王与昭襄王母宣太后淫乱,生有两子。后宣太后又将义渠戎王骗到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杀死,遂起兵伐破义渠国。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并在沿边建筑长城。据此,秦国最早的长城是昭襄王打败义渠戎国,建立陇西、北地、上郡后修建的。这段长城,从今甘肃岷县城西12里处开头,沿洮河东岸的黄土山梁向东南,经今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西吉、隆德、固原,再到甘肃的合水、环县、华池县,转入陕西靖边县境。在靖边县南分两支。一支向北延伸到横山县、榆林市北,于神木县北窟野河傍跨入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隔黄河与内蒙古托克托县相呼应;一支从靖边县南东行,沿大理河南到子洲县东南,西北入米脂县,沿无定河西岸逆行到肤施邑。秦昭王在那里建立了肤施县(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无定河北岸),作为一个军事据点。
二
燕、赵、秦三国在北部边境修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匈奴的入掠。匈奴是活动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对中原内地构成严重的威胁。秦灭六国时,匈奴贵族乘机引兵南下,夺取了河南地,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地方,那里有肥美的草地,有南下中原内地的捷径,对秦王朝构成直接、巨大的威胁。
秦始皇嬴政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带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次年(前214年),秦朝又“自榆中并(傍)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还让蒙恬渡河攻取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的狼山)、北假中(指今内蒙古阴山以南,河套北夹山带河的地区),建筑防御工事。这是秦始皇在其先祖秦昭襄王所筑长城的北边,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连接起头于临洮(治今甘肃岷县)以西的旧长城,往北转东,沿洮河、黄河,经今永靖、兰州、靖远、中卫,再转北顺贺兰山麓,到银川市西,然后一路向东南,经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直到陕西靖边县,与秦昭襄王时所筑长城连接;另一路从乌兰布和沙漠西北至阳山,沿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经呼和浩特市东去。沿长城所经之处,自今甘肃兰州市的榆中县(汉代建县,治所在今榆中县西北)直到阴山东部,建立了44个县,傍河建筑县城,并从内地迁徙大量所谓的犯罪人,安置到县城周围,且耕且守,从而将这里建设成为抵御匈奴的前沿阵地。秦始皇在这里规划修筑的长城边防,依山凭险,“因河为固”,“用制险塞”,就是巧妙地利用大量自然地形,既减少了人工费用,又大大地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上面提到的“自榆中并河以东”的“榆中”需要解释一下。秦朝有两块土地叫做榆中,一在上郡北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至陕西神木县西北窟野河上中游地区;一在后来晋朝的金城郡,治所在今榆中县西北。《史记·集解》引徐广的话说:此处榆中“在金城”,即晋金城郡。因此,这里的榆中当指今甘肃兰州市东的榆中。秦在长城内侧沿线种植榆树为林,作为另一道防线,防御匈奴骑兵,榆林以内的地盘都可以叫做榆中或榆中地。但以榆中为名设县的,历史上唯有今甘肃榆中县一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朝政府还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的举措,那是秦王朝除迁徙大量“罪犯”守边外,还将一些内地普通民众也迁到北河、榆中等地,配备田官,组织农牧业生产,给戍边将士提供军粮物资。同样的开发过程一直延续到汉代。汉元帝(前48—前33年)时,为了减轻官民负担,与民休息,乃罢“北假田官”。到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新朝遣尚书大夫赵并慰问安抚驻北边的将士,赵并回来报告说:“五原(秦九原郡)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意为五原郡(秦朝叫九原郡)的北假中地方,土壤肥沃,盛产五谷,过去常置屯田官员,督率生产。于是王莽乃任命赵并为田禾将军,“发戍卒屯田北假,以助军粮”,延续了秦朝的开发政策和措施。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从技术上看,长城是一项立体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以城堡、墙垣、烽燧、亭障、关隘、边山、险堑、溪谷、河流相互有机地配合,组成严密的防御工事,加上郡、县等行政设施及交通道路、农田、牧场等配套工程,无一不要高度的智慧和精心的设计,以战国秦长城为基础,经过历代人们不断维修扩建的中华长城,其所表现的伟大气魄,创造精神和顽强性格特征,更是前不见古人、令后来者赞叹不已的事。它的多种造型、砖瓦雕饰、自然和人文巧妙结合的构思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古今无数文人墨客观摩、歌唱,汲取灵感,得到启发。难怪它在1987年以“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长城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秦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内容。
三
到了汉朝,匈奴的威胁仍然存在,河西走廊一带是其据点。汉朝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并不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文帝时,匈奴右贤王闯入河南地(鄂尔多斯草原),插帐久居,俨然将此侵汉的前沿地区当成了他们的后方。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单于带领14万骑入掠,巡逻兵深入到了云阳县西的甘泉地方(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距长安只有300里地。汉朝发车千乘,骑兵10万,才将匈奴赶走。
然而“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即匈奴贵族首领愈来愈骄横,年年侵入汉朝边界,杀人越货,抢走牲畜,给汉地民众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
西汉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到元狩四年(前129—前119年)的十年间,汉、匈之间进行了十数次战争,其中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的河套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的祁连山之战和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大伤了匈奴的元气。震撼了匈奴单于,他要以作战不力之罪诛杀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浑邪王害怕,乃与休屠王商量降汉。不久,休屠王后悔,浑邪王乃将其杀死,火并了他的部众降汉。此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这是说,在汉军的凌厉攻势下,匈奴远逃了,蒙古大沙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王的庭帐了。从今甘肃兰州往西,经河西走廊祁连山至新疆的罗布泊一带,“空无匈奴”(《汉书·张骞传》)。
汉朝“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汉书·西域传上》),意为霍去病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在河西击破匈奴后,汉朝政府为了填补匈奴在河西留下的空虚,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构,乃开始修筑令居(今甘肃永登县)以西的关隘亭障,并最早在河西建立了酒泉郡,其后,又陆续迁徙内地民众实边,在此基础上,又设了武威、张掖、敦煌三郡,使汉朝政府在河西地区的管理和防卫机构列四郡、据两关(玉门关、阳关),初具规模。西汉在西北的边防设施,包括修筑关防长城、配备武官、布防戍兵等。
自秦朝后,修长城在民间被当做暴政的同义语,因此秦以后的历代政府尽管筑长城不已,但在政治表述中再也不用“长城”一词了。汉人用“塞”“亭、障”等来代称长城,明人称长城为“边墙”。“塞”原意是指边防关隘,“亭”原指边防瞭望亭,“障”指边地小城,用它们代称长城当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金城经河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的长城等军事设施,是分三段修筑完成的。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而汉始筑令居(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市永登县西北)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史记·大宛列传》),为第一段。就是说,汉武帝得到帕米尔高原西麓大宛国所献的汗血马,十分高兴,他为了源源不断地得到更多的汗血马,加强国防,就下令开筑令居以西的长城,并最早设置酒泉郡为据点,与中亚各国联系。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朝政府遣将军赵破奴击姑师,“虏楼兰王,遂破姑师……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史记·大宛列传》)。就是说,从酒泉至玉门的长城,是汉武帝元封三年俘虏了楼兰王、击破姑师以后修筑的。这是金城至盐泽长城等军事设施的第二段。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即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之后,西域各国都感到非常震惊害怕,乃派遣使臣,贡献方物,协调同汉朝的关系。汉朝使臣在当地的威望骤升。“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犂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书·西域传上》)。意思是说,汉朝从敦煌向西,直至今新疆罗布泊一路建筑亭障,在轮台、渠犂派几百兵士种田,并置名为使者校尉的官员管理,以供应出使外国的使臣。汉代内地的亭是基层行政单位名,而边地的亭又叫望亭,是瞭望敌情的军事设施。汉在敦煌以西没有大量驻军的地方,戍卒们即使望见敌情,也无法集合军队进行抵御,因此,汉朝政府在一些重要路段置瞭望亭的同时,又筑一些小城(障)、烽火台或修一段长城,这是被考古实物证明了的边防设施,是当时中原政府所能做到的最大防御工事,也就是金城至盐泽修建长城等军事设施的第三段即最后一段。
修筑长城除了用砖土筑墙,有的段落还用“僵落”即枯落的树枝,以及山峰、岩石、溪谷、水流作为防御工事,这样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有些设施在历史上易于消失,为当今考古学家寻找长城遗迹留下了困难和迷茫。
战国秦汉时期,发端于今甘肃的长城边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边防理念上,则透露出秦汉王朝对于边疆民族来者不拒,去则不追,积极设防,而不赶尽杀绝,只要不对其边界安全带来威胁,就可以留给其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平相处,这一举措易为各方所接受,因而被其后各朝代相沿袭,历久不衰,起了积极进步的历史作用。
相关新闻
- 2018-11-07甘肃省政府与新加坡太平集运(中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2018-11-07甘肃省政府与太平集运(中国)公司在进博会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2018-10-30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即将举行
- 2018-10-26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方案征集会举行 兰州现场赛定于11月18日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