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丨环子午岭考察之十:洞洞沟引发的随想
作者 冯玉雷
2017年4月29日下午,天清气朗,山风如茗。汽车在子午岭西侧雄阔古塬中驰骋大约一小时,到达位于王咀子乡银坪村银坪河畔的洞洞沟遗址。与很多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发现的文化遗址不同,这个出土中国第一件旧石器的地方显得有些寂寥,就像镶嵌在坚硬沉厚地层中的远古动物化石,承受着几百万年的负重和挤压。发现者法国人桑志华功成名就,且在近一个世纪后随着鄂尔多斯台地南缘水洞沟遗址被开发成遗址公园,广为人知。去年九月,我往鄂尔多斯开会途中专门拜诣水洞,很震撼。因为交通和地缘优势,遗址公园车水马龙,游人如织。附近的明长城、烽火台也成为强绸缀饰的旅游文化符号。相比之下,被层层古塬围拥的洞洞沟遗址则显得有些落寞。桑志华能够意外发现,确实是一大奇迹!
根据华池县新旧两位馆长的指认,大家登上陡坡,遥望峡谷中当年人们挖“龙骨”的洞洞。甘肃大地富藏远古动物化石,其中有的裸露于野,人们入药治病。记得父亲曾说“龙骨没假的,虎骨沒真的”。“龙骨”是民间对所有古动物化石的统称,到和政古生物动物博物馆看看,就知道陇原大地上曾经有多少巨无霸统治横行过。华池博物馆里展出半截蛇化石和一条完整的鱼化石,鳞片闪闪发光,似乎上百万年的时空阻隔只是一层薄纸。但到底过于遥远,内心难以泛起“沧海桑田”的感慨。
据地层显示和专家研究,先是这些古生物动物由于地理环境变化而消失,然后覆盖上深厚广袤的黄土,为蕴育古人类提供了必须的温床。经过漫长的时光跋涉,古人类演绎的生存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最终学会制作石器,积累了辨别各种石质的经验,因此,“石之精华者”美玉才可能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承载华夏先民信仰的圣物。时光悠悠,岁月苍茫,还有多少个”洞洞沟”、”水洞沟”遗址被深埋,遮蔽?
略作踏勘,又往相隔约一公里的郭咀子遗址考察。山谷幽静,时闻野鸡叫唤。我们沿着缓坡前行,发现较为完整的白灰层面、古窑洞痕迹及大约龙山时期盛灰一一也可能是保存火种的灰陶鬲。环绕大半个山腰,忽见前方有两处世外桃园般的古朴院落。门前有两棵古槐,嫩芽新绿,萦绕如烟,轻笼三个鹊巢。喜鹊不知去哪里了。两只狗极不情愿被搅扰,狂吠不止。倪馆长敲开门,男主人不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向女主人打问男主人搜集到的一堆陶片下落,说是“pie”掉了。
刚才在车上打盹时恍惚听得倪馆长讲前些年这家男主人依靠文物生存的故事,再想想看护麻暖泉遗址38年的两位老人,感慨颇多。上午告别麻暖泉时,深受感动的易华兄情不自禁掏出百元大钞,硬塞到男主人手中让买烟抽。我们也感动了。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一切很忙都成为过往。龙山时期的古窑洞与现代居民的旧窑洞都难逃被废弃的命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呈现在大家视域里的花树、青草或许与龙山时期的景象并无二致,沟通古今人类心灵的是凝聚各种文化意义的器物。例如郭咀子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环,虽然质地无法与美玉相比。但是,透过它,似乎看到悠远时空里游玩的少女,头戴花环,手持柳枝,正向我们恬然微笑!
相关新闻
- 2017-05-01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记者手记|叶舒宪先生诗 《树洼怀古》
- 2017-05-01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记者手记|陕西吴起县龙山文化遗址:远古神坛讲述4000年前历史(组图)
- 2017-04-3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寻访周人先祖(易华)
- 2017-04-3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丨 五一小长假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团奔走在甘陕两地考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