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寻访周人先祖(易华)
作者: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夏崇拜始于周人。周人以夏代传人自居,追溯周人来源是解决夏之谜途径之一。他们都活跃在长城地带,其来龙去脉依然扑朔迷离。一同考察的张天恩博士是商周考古大家邹衡先生得意门生,当我请教周人来源或先周文化起源问题时,他深感缺乏足够考古证据,亦表现出继续探索的愿望。
先周史上有四位著名人物:始祖后稷弃是神话人物,不窋是传说人物,公刘和古公亶父也许确有其人。前年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到崇信,意外地在一处齐家文化遗址龙泉寺碰见于正在兴建的公刘庙和启功题写的“公刘故里”和“齐家文化遗址”,使我自然地将齐家文化与周文化或夏周联系起来思考。
考察活动首先经过淳化、旬邑、彬县,彬县有一处公刘墓周长达1500米,丘高约50米,占地达500余亩,南有泾水环绕,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和讨论。第二天在宁县博物馆碰到了于祖培先生,他是地方文史爱好者;与于俊德合作出版了《先周历史文化新探》。他送我一本宁县政协印刷《宁县文史研究》,并陪同我们参观庙咀子遗址。庙咀子原名公刘坪,位于四水交汇处宁县县城中心位置,文化层堆积丰厚从仰韶到秦汉陶片均有发现;据说是公刘邑,已被于祖培等推定为古豳国遗址。《宁县文史研究》概述了他研究和思考,车上翻阅感觉所见略同之处甚多。离开宁县之际张天恩先生提议恢复公刘坪,保持文化记忆。
庆阳地区公刘故事传说较多,公刘崇拜之习俗依然存在。可能是其他公刘庙竞争,庆阳西峰宣称有“华夏第一”公刘庙,农历三月十八日,附近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当地华夏农耕文化的不朽开拓者。
关于周人来源或先周文化研究众说纷纭、莫终一是。钱穆率先倡导晋南说,认为豳邠均得名于汾水,汾阴有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后稷崇拜风俗留传至今可为佐证。许倬云公开支持,写入《西周史》。邹衡提出光社文化概念,间接支持周人源于晋南说。饶宗颐先生严厉批判了晋南说,许倬云接受批评,但并没有彻底改变观点。王玉哲《中华远古文明史》采纳了周人起源晋南说。连登岗《先周故地邰、豳及栒邑地处山西说辨误》进行了详细批判,周人源于晋南说很被推底否定,还是众说之一。
另一方面胡谦盈为了寻找先周文化来到庆阳,在镇原发现了常山下层文化,仍然不是先周文化或周文化的直接来源。王巍、徐良高合作对先周文化进行了考古探索,刘军社以考古发掘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先周文化,陕西西部咸阳和宝鸡是先周和周文化大本营,陕西西部先周文化确实发达,可以简称“陕西说”。其真正源头仍然不清楚,很可能来自庆阳或晋南,亦有可能是其他地区。
公刘争议颇多,不窋迁徙到庆城却并无多大争议。当地政府顺势以不窋墓为中心打造了周祖陵公园,包括歧黄医道和农耕文化展示,现已初具规模成了国家四A级旅游景点。确定了不窋,公刘作为不窋之孙司马迁有明确记载。庆阳地区正是戎狄交汇之地,亦有深厚的农业文化基础和合适气侯和土壤条件,可以恢复发展“后稷之业”。《诗·大雅·公刘》:“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周人史诗干戈玉瑶表明公刘已有建国称王的迹象。作为周人杰出祖先其具体迁徙路线还难以确考,主要活动于庆阳及其附近地区,可以简称“庆阳说”。
“山西说”“庆阳说”“陕西说”表明长城地带不仅存在物质文化亦有精神文化互动。先周史贯穿夏商约一千年,于祖培建议以后稷、不窋、古公亶父和武王为起止点分为早中晚三期。四位人物都有长途迁徙的经历,不可能局限于一个地区。庆阳地区许多不窋和公刘遗迹、民俗或传说表明先周中期可能在庆阳,晚期才转移到陕西,早期在何处仍然是个谜。
知母不知父,后稷是姜嫄之子,名弃;容易使人联想欧亚大陆广泛流行的弃儿神话传说。其父是雷神、天神、帝喾、帝俊还是其他人很难确定,相传历经尧天舜日与夏代,是神话传说人物。姜羌原本是一家,已发现关中周人亦有火葬的迹象,周人西来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从不窋到古公亶父历经公刘在庆阳地区恢复后稷之业已有许多证据,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迁往岐山一带亦基本可信。不窋是从山西、陕西还是其他地方迁徙而来仍然是个谜。羌人和齐家文化可能是谜底之一。先周文化已是复合文化,并非单一起源。武王灭商之前周人早以在长城地带活动,我们正在继续寻找他们活动的证据。
相关新闻
- 2017-04-3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丨 五一小长假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团奔走在甘陕两地考察(图)
- 2017-04-3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戏为巜渔家傲,柔远河怀远》(张天恩)
- 2017-04-3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华池:史前玉石之路的交汇点?(叶舒宪)
- 2017-04-30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参观考察华池县博物馆(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