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泾渭分明杨官寨 遥想玄玉时代(叶舒宪)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泾渭分明是汉语成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我们很多人从小写作文时,就写过这个成语。不过,能够完全理解泾渭分明四个字所反映的自然景致和文化底蕴,却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事。在去年7月举行的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的途中,考察团从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出发一路沿河而下,旅途在大家争论持久的一个难题就是: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渭清泾浊?

如今,2017年4月26日晨,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从西安大雁塔出发北行,来到本次考察的第一个史前遗址,即位于泾渭交汇处的杨官寨遗址。这两天恰逢有阵阵春雨,泾渭分明的景象早已不在,只见两条黄色的水流波涛翻滚,以很小的角度交汇在一起。出人意料的是,由于渭水大而泾水弱,竟然出现渭河倒灌泾河的奇妙景观。面对此情此景,大家不免一阵唏嘘。

泾河岸边不远处的台地上,有陕西考古研究院正在发掘的仰韶文化环壕聚落——杨官寨遗址。考察团这次是慕名而来,先在西安的陕西考古研究院调研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采访相关专家,再专门来到遗址现场观摩,一个预期的目标就是,排查这个关中平原中部新发现的超大型仰韶文化遗址的大量出土文物,验证有没有玉礼器的生产和使用的情况,确认距今五千年前的中原地区玉文化发生的迹象。25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拜访王炜林副馆长时,他特意告诉我们杨官寨遗址除了发掘石璧和石琮残件,还出土两件深色玉铲,相关资料正在撰写考古报告,尚未对外发表。如今,在杨官寨考古队杨利平队长的现场讲解和专业介绍过程中,考察团有幸看到这两件玉铲。不出所料的是,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用玉资源是以墨绿色蛇纹石玉料为主。这和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出土的十多件玉钺,属于同样的情况。目前已经调研过的墨绿色蛇纹石玉产地,以武山鸳鸯玉为主。从甘肃天水地区的武山县,到宝鸡的福林堡遗址,再到杨官寨遗址和灵宝西坡遗址,似乎正是渭河一线贯穿起来的一条路线,或即最早的西玉东输路线吧。在第十次考察之后,我们曾经提出一个玄玉时代的概念,特指我国中原和西部玉文化的起源期。
蛇纹石玉东输的重要线索,如今在泾渭分明之地杨官寨遗址得到重要的实物提示,五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如果排成系列,从渭河上游到泾渭交汇处,再到渭河黄河交汇处。八百里秦川已经全部包含在内了。这不是周人和秦人挥师东进,通过占领渭水流域进而统一中原的路径方向吗?
从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直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齐家文化崛起,深色蛇纹石玉才逐渐让位于浅色透闪石玉。玄玉时代曾经在中原地区持续千年之久。千年等一回,等待的是什么?就是等待甘肃临洮马衔山及其以西的优质透闪石玉料的依次输入吧。
相关新闻
- 2017-04-2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重访陕西淳化县(张多勇)
- 2017-04-2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五:寻访义渠王“古都”(冯玉雷)
- 2017-04-2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一:再走渭河道(冯玉雷)
- 2017-04-2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四:“上林苑制造”(冯玉雷)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