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仰韶玉钺知多少:从正宁到庆城( 叶舒宪)

17-04-29 10: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彤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2017年4月28日,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在陇东大地上马不停蹄,先后到三个县的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调研,并到几个史前文化遗址做田野观察。三个博物馆分别为正宁县博物馆、合水县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其中的合水县博物馆的历史文物撤展,集中展示的是北魏以来的佛教造像。实际观摩和拍摄的馆藏文物只有正宁县博物馆和庆城县博物馆。

仰韶文化黑彩双耳人面纹葫芦口陶瓶
正宁县库房石钺

  前者给人的惊喜是馆藏一级文物,仰韶文化黑彩双耳人面纹葫芦口陶瓶。正宁县宫河镇宫家川出土,高27厘米,底径7厘米。仰韶文化的葫芦瓶比较常见,彩绘人面的却十分少见。双面绘有两个不同人面的,更是凤毛麟角。两个人面的形象刻画,一个突出的是头上的高冠,另一个突出的是头上直插着的两根羽毛。中国人把头顶称为天灵盖,用画龙点睛的强调手法,描绘出天灵盖上方的法器类装饰品,这决不是审美的追求,而是意在突出通天通神的宗教神话意识。这类形象的史前文物,和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玉蛇耳坠、玉玦、特别是位于人头顶部位的玉箍形器(又称玉马蹄形器、玉发箍);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头顶三尖冠,石家河玉器中人头像刻画巨大耳饰一样,基于同类的宗教神话观念。

庆城县博物馆
庆城县博物馆石钺

  随后在正宁县博物馆库房的储藏柜中,找到类似仰韶文化玉钺的石钺一件,单面钻孔。呈现为刃部稍宽的长方梯形。由此可以了解从石制工具到玉质礼器之间的演变和过度情况。下午离开合水县的仰韶文化遗址,抄近路上青兰高速,赶到庆城县博物馆。在二楼陈列的史前石器中,又一次看到该馆在当地征集的一件较大的史前墨玉铲,柄端钻有一小孔,也可以称为蛇纹石玉钺,或者比照灵宝西坡出土玉钺,称之为仰韶文化蛇纹石玉钺。在这件文物旁边,还有一件稍小些的带有完整皮壳的石斧,颜色稍浅,通过我们从展柜中取出,上手观察和手电光照射,确认该器物也应为蛇纹石玉斧。从宁县到庆城县,仰韶文化的分布广泛,堪称星罗棋布。看来在庙底沟期的仰韶文化先民以蛇纹石玉料用来制作礼器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些文物对于认识中原和西部玉文化的起源,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