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元宵节:欢欢喜喜闹元宵(图)
原标题:欢欢喜喜闹元宵

图为元宵节太平鼓表演。记者 赵明霞 摄
记者 赵明霞
如果把春节比作一场漫长的狂欢,元宵节无疑是落幕前的高潮。在春节里的“压场大戏”元宵节之际,请大家跟随记者一起来看看我市是如何欢庆元宵节的吧!
最嗨皮:社火舞出精气神
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震天的锣鼓敲起来,威武的龙狮舞起来,惊艳的高跷踩起来……2月11日上午11时左右,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迎新春”社火表演沿着新华路耍起来了。舞龙狮、跑旱船、扭秧歌、太平鼓、霸王鞭、地蹦子、武术表演……14支社火队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声,纷纷亮出看家绝活。鼓阵阵,舞翩翩,热烈、欢快、活力四射的表演引起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很多市民纷纷拍照留影。演员们与观众的互动更是引得群众欢声一片。“我要和大公鸡合个影。”“我想摸摸小毛驴。”大公鸡玩偶、小媳妇骑毛驴、丑媒婆、船艄公、孙悟空等装扮表演更是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刀枪剑戟、流星锤、双截棍、武术表演,让观众在阵阵喝彩声中感悟到中华武术的魅力。
扮演大公鸡的贾丽婷穿着红红的玩偶道具服装,一会和现场观众握手,一会向观众敬礼,一会和小朋友们来个热烈拥抱,一会做出飞翔的动作,引得小观众们笑声不断。贾丽婷告诉记者,她是一名在校学生,参加社火表演已经3年了,“丰富假期生活,传承中华文化,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她说。
走在最后的一支社火队是来自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什信村社火队。演员左手持羊皮鼓,右手拿柳条,边跳边舞边鼓,这支社火队表演的上鼓很有古风遗韵。演员陈治国告诉记者,上鼓表演是张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的是辟邪、祈福的场面,他从20岁学习表演上鼓,今年已经8年了。“我以前来嘉峪关是打工的,今天来表演上鼓,感觉很亲切,这是一种文化交流。”陈治国说。这支社火队还表演了精彩的踩高跷。
最暖心:吃口汤圆香又甜
据民俗学家考据,元宵最初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元宵节之际,包汤圆、送汤圆、吃汤圆,我市不少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同庆元宵节,为居民奉上了一道舌尖上的甜蜜美味。
镜铁区迎宾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看着白白胖胖的汤圆浮在沸腾的锅里,居民杨淑霞高兴地说:“社区工作人员跟我们一起过元宵节,我们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社区是一个大家庭,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更温暖,更团结。”社区工作人员陈秀梅说。
一样的汤圆,别样的滋味。铁南社区退休老人王茂仁在吃到热腾腾的汤圆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在新疆当兵的时候,物资匮乏,汤圆都很难吃上,现在好了,什么料的汤圆都有,尤其在元宵节,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包汤圆、吃汤圆,感觉他们就像我们的儿女一样,汤圆吃起来也格外香甜。”
最文化:灯谜竞猜乐翻天
元宵节,古时称为上元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时青年男女在元宵节这天利用赏花灯、猜灯语的机会邂逅有情人。时至今日,元宵节猜灯谜已经演绎成了一种传承文化的益智活动。元宵节期间,我市不少单位、社区、学校举办灯谜竞猜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娱乐身心增进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大的巴掌是什么?”“是如来佛的手掌吧,都把孙悟空压在了五指山下。”“上面写的是打一成语,应该是一手遮天。哈哈哈……”在明珠社区举办的邻里一家亲庆元宵猜谜语活动现场,居民们脑洞大开,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昌盛社区的国学长廊里,飘动着几百条灯谜彩带,广大居民踊跃竞猜,其乐融融。在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庆元宵游艺活动中,老同志们猜谜语、射击、钓鱼、扔飞镖,玩转年轻时尚化。退休老同志程万琦乐呵呵地说:“娱乐了心情,收获了健康,挺好!”
此外,由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化馆和辉煌美术馆承办的“金鸡报晓·墨舞雄关”书画展在元宵节当天如期开展,展出以鸡为题材,来自国内10名有影响力的书画名家共展出100幅书画作品,为广大喜爱书画艺术的市民提供了一场盛宴。
相关新闻
- 2017-02-10嘉峪关:走近村里“记账户”
- 2017-02-10嘉峪关市通报市委常委会2016年度民主生活会情况
- 2017-02-10嘉峪关市春节期间旅游市场实现开门红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