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 甘肃各地传统元宵节的别样风俗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元宵民俗
“灯燃千树、供万佛、奉千尊”
“灯燃千树”“食献银盘”“供万佛”“奉千尊”“倾城”“合郡燃灯”……通过这些关键词,可以想见古代正月十五是如何热闹绚烂。唐宋时期的敦煌人会在正月十五这天举行非常隆重的燃灯活动,敦煌当地的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会参与其中。之所以隆重,主要原因是上元灯节在唐代被正式确立为官方节日,天子与官民同欢,燃灯祈福,中原地区风气影响到了敦煌。
古代敦煌地区的元宵节燃灯不仅规格高,且是“全郡”参与的大型活动,所花费亦由各家各户集资分担。一份《长兴二年净土寺直岁愿达牒》的文献记载,在新年建福中的燃灯活动,参与者是以社众为主,各家各户都去集资以分担燃灯活动所花费。每人上交一份粟或者饼子、一盏灯油,来供燃灯。
敦煌研究院认为,敦煌壁画中出现燃灯图像,据学者考证,与印度的佛教习俗有关。敦煌地区的燃灯活动有很多留存在古老的文献和壁画中。受到佛教因素影响,唐宋时期的敦煌正月十五的燃灯活动具有明显的佛教特征,又与古代印度佛教渊源深远,显示出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记。
陇南文县:“池哥昼”民俗文化闹“元宵”
甘肃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尤其傩舞“池哥昼”深受人们喜爱。“池哥昼”是陇南白马语的音译,“池哥”意为面具,“昼”为歌舞,这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每年春节期间,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的村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昼”的习俗。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欢跳,意在驱邪消灾,为新年祈福。“池哥昼”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白马藏族是藏民族的一个分支。目前,中国共有约2万名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舞和习俗,因为地处偏僻,鲜为人知。图为农历正月十五,甘肃省文县铁楼乡,“池哥昼”表演者在进行传统表演。
临夏永靖:手工灯笼、社火表演
手工灯笼技艺大赛和庆元宵猜灯谜活动是永靖县庆新春闹元宵活动的主要内容。篮球、长跑等健身比赛,社火表演、焰火晚会等文化体育活动,为欢度新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也为全县群众送上了节日的祝福。
锣鼓喧天颂盛世,龙腾狮舞闹新春。社火是永靖县春节期间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传统的形式有“财宝神”、“太平鼓”、“舞狮队”、“跑旱船”、“腊花队”、“傩舞”等。每逢春节,全县群众舞绸耍狮,扭秧歌,唱曲儿,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预祝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姹紫嫣红霓彩艳,火树银花不夜天。永靖县城在川中路、川南路以及古城新区的道路行道树上挑挂灯串,加挂流星灯管、星星灯等景观灯。一排排闪烁的灯光,在葱郁的丛林间扮成花团、扮成海洋、扮成缤纷世界,让冬日的县城穿起了节日的盛装。
平凉:舞龙、腰鼓、武戏
平凉舞龙
甘肃平凉市崆峒山闹新春迎元宵民俗文化表演,威风锣鼓、舞龙舞狮、旱船表演、激情秧歌、安塞腰鼓、古装武戏、崆峒武术、神婆闹春等久违的民俗文化视觉盛宴,让广大市民一饱眼福,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图为舞龙舞狮表演。
白银会宁:点荞面灯盏、戴“锁子”
白银会宁人的元宵节一般要三天,以元宵为中心,十四、十五、十六,因此又等于过了三天年,而且是一年中最后的年节。从正月十四开始闹灯节、耍社火,正月十五推向高潮,正月十六便进入了尾声。以前会宁人在元宵节的两个特殊习俗。
其一是点荞面灯盏:各地的元宵习俗大同小异,会宁人以前在正月十五有一个很特殊的“点灯”习俗,现代的年轻人很少听过,所谓“点灯”,就是给家庭成员每人蒸一个荞面灯盏,实际上就是一个灯笼形状的桥面馍馍,家里有几口人就捏几个,灯盏上要捏上各自的属相,并刻上岁数,荞面灯的上面是凹形的,凹形的正中插上灯芯,倒上清油,然后按辈次摆在上房炕的大方桌上,等到天黑以后点燃,大家围着看谁的灯光亮,灯花大,燃烧的时间长,就意味着谁如意吉祥。叫“夜卜灯花”荞面灯盏点完后还可以吃掉。现在我还能记得当年那种荞面馍馍的特殊香味呢。
其二是戴“锁子”:方法是用红头绳系上铜钱,一岁系一枚,两岁两枚,依次类推,年龄长一岁加一枚,到十三岁为止,有些家庭从孩子一岁起给孩子要戴“长命锁”,就是给孩子脖子上系一个布项圈,长一岁加缝一层布,也取吉祥之意,一直戴到成年为止。时至今日,以上两种习俗在会宁已经很少见到了。
景泰舞狮(栗佐平摄)
正月十五的闹花灯,耍社火,猜灯谜,唱大戏等等,各地相差无几,传说正月十六百神显圣,古人在这一天要各处走走,据说能趋吉避凶,叫“游百病”。(文/绿洲)
相关新闻
- 2016-02-22甘肃省图“元宵节灯谜竞猜”活动受热捧
- 2013-02-25甘肃各地以独特民俗风情喜迎元宵佳节/组图
- 2011-02-14甘肃地方传统元宵节的别样风俗
- 2016-02-20闹元宵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