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论: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习近平同志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把区域协调发展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在新常态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重构和完善区域发展的激励机制,调整地方考核体系,深化行政管理、财税、区划、投融资、环保合作等体制改革,允许因地制宜探索,鼓励地方创新发展,实现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当前,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低廉,具有成本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潜藏大量投资机会;拥有广袤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这些后发优势将使中西部地区成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新高原”。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主动适应新常态,应更多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应通过深化大范围、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促进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促进东部产业有序向中西部转移,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优势互补,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协调内外、统筹陆海、兼顾东西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腾挪空间,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契机。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在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受制于高山荒漠阻隔,对外开放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缺乏外向动力,与东部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向西开放、推动东部地区深化向东开放,使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极大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催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中西部地区能够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集聚要素资源、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若干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东部地区能够加强沿海城市港口建设,积极推动海上经济合作,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形成了一批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和重点城市群,具备了成为战略性增长区域的有利条件。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还有利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加快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形成。中西部地区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本地的交通、通讯、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水平,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带动“一带一路”周边地区及国家经济共同发展。
相关新闻
- 2016-02-01以协调发展理念谋划区域发展新格局
- 2015-12-28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