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兰州榆中县小康营乡红寺村:贫困村里的贴心人
原标题:【扶贫人物】贫困村里的贴心人
记者 陈泳
榆中县小康营乡红寺村,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村。在双联行动以前,全村森林覆盖率仅为2.3%,加之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村民生活水平低下。
双联行动开展以后,省林业厅下属单位兴隆山管理局等5家单位开始帮扶联系红寺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兴隆山管理局副局长孙伟刚与这个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双联行动之初,孙伟刚在进村入户时发现,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村委会、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及村社道路、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滞后。整个村子没有个像样的村委会,干部们都不知道去哪里办公。很快,孙伟刚协调联系单位,筹措资金80余万元,新建了10间村委会办公用房。
200多平方米的新村委会里,还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电视机等办公设备,村干部高兴地说,“有阵地了,有地方工作了”。在新建村委会的基础上,孙伟刚还帮助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协调联系单位捐赠各类图书200多本,让这个原本信息闭塞的村子开始“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
硬化村道、改造危旧房屋、新建垃圾集中处理点……几年下来,红寺村的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联系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很难,但看到村子发生了大变化,我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孙伟刚说。
村里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老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村民们依靠原有的种植脱不了贫,这让孙伟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首先依托兴隆山管理局与四川一家制药厂签订的中药材种植协议,利用3年时间,在村里建成一个3000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随后,通过争取地方产业扶持政策,组织村民先后4次赴天祝县考察学习红提葡萄的大棚栽培技术,通过筹资42万元,建成了6座红提葡萄引种栽培试验大棚。
中药材和设施葡萄在村里“落了户”,改变了村里长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部分贫困户依靠新产业挣到了钱。
2015年,孙伟刚又担任了村里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和其他队员一道,进村入户讲解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全面掌握群众就学、就医和用水、用电、行路、住房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诉求,特别是农村“留守”人员、长期患病和残疾人员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
当孙伟刚了解到村民黄效林的孙女需要申请大病救助时,立即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协助黄效林完成报批;当了解到村民赵成炳无法正常享受老年人优惠政策资金时,孙伟刚又帮助他整理、报送资料,到相关单位了解情况,为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平时,孙伟刚还经常对村里的几户五保户老人进行慰问,并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
去年,针对村民发展产业的贷款难问题,孙伟刚积极协调,帮助55户人成功贷到了款。“村民有困难,我们就得伸出援助之手,否则驻村帮扶就没有意义了。”孙伟刚说。
如今的红寺村,太阳能路灯亮堂堂,新建的村文化体育广场宽敞整洁,村卫生所翻新了,村里还新建了一座汽车站,整个村子已经摆脱了过去贫困的面貌。看到这样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孙伟刚帮助村里变了样,他是大家真正的“贴心人”。
相关新闻
- 2017-01-19凝聚非公经济组织力量 助推贫困村户精准脱贫 ——定西市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一线建功立业
- 2017-01-17兰州军区善后办领导机关赴兰州榆中大涝池村慰问贫困群众(组图)
- 2017-01-17定西市安定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76万人
- 2017-01-11定西市通渭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圆贫困户住新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