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来敲门 ——嘉峪关市民生实事暖人心
原标题:让幸福来敲门——我市民生实事暖人心
本报记者 赵明霞
民生无小事,小事关民生。盘点五年来的“民生账单”,一件件,一桩桩,汇聚民心,关乎大局。“群众想的就是我们要干的,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市委书记柳鹏亲切的话语温暖着百姓的心窝。
话及民生,恰如一股挟裹着暖流的春风,既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从住房就业到上学看病,从养老出行到休闲娱乐,一个个惠民实事让百姓看到了一个既能办成“大事”又能办好“小事”的市委市政府,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积攒了信心,触摸了幸福。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持之以恒改善民生,累计实施省、市惠民实事项目170项,“十二五”期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2.4%。投入12.3亿元实施了教育惠民工程;投入8亿元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实施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实施改造7697户;投入近1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全市近1.8万名老人提供亲情式居家养老服务……一项项大手笔的民生保障投入、一再拉长的“民生清单”背后,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的是每一个百姓。
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夯实民生的幸福之基,我市投入12.3亿元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新建改建市酒钢三中、市一中、明珠学校等3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改建校舍28.6万平方米、运动场19.2万平方米,消除D级校舍危房4.3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投入8亿元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启动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和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酒钢医院危旧病房改扩建等项目,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三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运。同时,组建了流动医疗队伍,为全市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上门开展妇女病普查、义诊及健康讲座。为全市所有参加新农合农民免费进行常规项目体检。城乡医疗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工程。我市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社会养老、城乡低保、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镇居民医保分别比2010年提高69%、75%和200%,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44%和71%。投资39.6亿元实施住房保障工程,新建和改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及棚户区等保障性住房15374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1平方米。
关爱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全市近1.8万名老人提供亲情式居家养老服务。在全省率先实行75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惠民政策。
完成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农村中心敬老院“三院联建”,建成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和康复中心医院,为688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市残工委被国务院授予“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在刚刚出炉的2016中国养老城市排行榜50强中,我市排名第21位。
创新平台扁平化管理日趋完善。以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典型培育城市为契机,拓展服务功能,建成社会治理服务、社会矛盾大调解和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开通“12345”民生服务热线,累计受理各类诉求电话313.6万余次,受理各种矛盾纠纷1200多件。推进社会管理扁平化,撤销街道办事处,整合成立48个新型社区。累计投资1.23亿元,建成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33个,建立完善集中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服务群众的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工程”等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社会治安专项治理,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视网络舆情,回应社会关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连续5年被授予“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地区”称号。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协调推进新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0公里、地下管网232公里,综合改造居民小区9个。启动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改工程,计划改造10462户、47万平方米,已实施改造7697户,占总计划的74%。把生态绿化作为最大的民生福利,累计投资24.16亿元,实施讨赖河生态治理、“两湖一河”园林景观、南湖文化生态园、高效节水和水源井迁建等生态工程,新增水面135公顷,新建绿地94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三位。嘉酒城际快速公路、高铁南站建成通车,火车站站舍改造工程建成投运;累计投资1亿多元,完成公交公营改革,增购新型公交车68辆,运营线路增加到15条,覆盖所有居民小区和重点场所,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光纤覆盖率达到100%。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城市公厕41座,所有市政管理公厕免费使用。着力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物业管理等工作,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繁荣城乡文化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累计投资1.2亿元,先后建成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全市各社区和镇村组文化活动场所配置了标准化设施设备。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成功打造“雄关大舞台”、“十美雄关”等群众性文化品牌,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广大市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成功举办首届嘉峪关长城马拉松赛。
精简高效公共服务职能凸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下大力气简政放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2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累计进场交易1710项,交易额97亿元;受理行政审批业务1.9万多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40.2%。扎实推进“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全部上网公布。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截至2016年9月底,市场主体达到27426户,较2010年增长1.2倍。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四大行业共有6929户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全省探索出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城乡一体化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农村居民在拥有土地承包权、享受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低保实现统一标准。累计投入10.5亿元,加大交通、生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道路429公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4.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农田灌溉9万亩。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了居民点改造、饮水安全、环境整治、道路亮化和文化惠民等工程,为各村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配备了垃圾清运设施;镇村组三级文化室、农家书屋、乡村舞台、文体广场、卫星电视、光纤通信实现全覆盖,中心幼儿园、卫生室配套率达到100%。实施正大现代农业、文殊恒翔和新城野麻湾高新农业示范园等产业化项目,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标准化种养小区74个,有力带动了农业集约化发展。建成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旅馆73家,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位列全省第一。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累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帮扶项目720余项,帮办实事2300余件,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得到了实惠。
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民生跟着“民声”走,民生“落地”了,幸福的笑容就会挂在群众的脸上。有新房住,孩子能上好学校,养老有保障、锻炼有地方,看病能报账……提起现在的生活,百姓的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幸福。幸福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民生领域,投向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投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切实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市持续把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情牵百姓、心系民生,夙兴夜寐筹谋方略,只为让幸福成为每一名居民的“微表情”。
相关新闻
- 2017-01-11柳鹏: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切实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 2017-01-11兰州安宁区幸福巷公交车站为路边人行道安装隔离护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