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药造假”是拿公众生命当儿戏
原标题: “试药造假”是拿公众生命当儿戏
在一种新药进入市场过程中,会有几个关键的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那就是从医药企业——临床试验代理机构——试验基地(医院)。在这条“利益链”中,一些招募“中介”为了推动试验尽快进行拿到招募费,出现种种违规违法行为。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默许或者主动帮受试者作假。在试药这个灰色链条中,受试者、中介、药厂,每一环“都可能是造假者”。
(相关新闻详见今日本报AⅡ04版)
“试药问题”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此前,大学生违规试药、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等乱象就被媒体报道过。尽管这种乱象不再新鲜,但每次被媒体揭露的内幕仍令人吃惊和不安。比如,这次媒体披露受试者通过各种方法蒙混过关:吸烟的人想通过尿检,可以在尿检时滴一两滴白醋;受试者在医生面前吞下药物,离开医生视线之后再吐掉……如此试药,自然试不出真实效果。
受试者造假,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报酬,有的则是为了避免损伤身体。中介造假,则是为了让受试者成功完成试验以便拿到招募费。而药厂造假,是为了让新药通过审批早日上市。此外,医院为了拿到研究费用或默许造假或参与造假。所以“每一环‘都可能是造假者’”值得高度重视。
新药在进入市场之前,须经过临床人体试验,而第一期试验往往就是在健康人身上证实其安全性。如果这种试验存在造假,药品安全性就没有保障,那么,无论是第二期用于病人试验,还是第三期扩大临床试验,都存在一定风险。一旦某些试验造假的新药获批上市,显然对社会危害更大。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不仅存在于人体试验全过程,还有可能祸害社会。
尽管药品研发企业会派出临床监察员对临床试验机构和试验过程进行监督,但一些临床监察员未按要求履行职责。可能有人认为,食药监部门会在审批环节把关,比如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7月以来,因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1184个,占要求自查核查的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总数的73%。
但如果某些造假的临床试验数据蒙混过关,正式上市的新药就存在一定风险。因为有报道显示,每年大量新药上市,但药审部门存在人力不足、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这就有可能给某些试验造假新药蒙混过关的机会。因此,试药的每个环节绝不能允许造假,有必要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完善对试药全过程的监管监督,尤其要对造假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相关新闻
- 2016-12-02【法治在线】造假骗巨额贷款当庭判刑十三年
- 2016-11-10“环境监测事权”上收仍要防数据造假
- 2016-11-07评论:对挖空心思的造假,必须刮骨疗毒
- 2016-10-27热表底数9198变6347这热费该咋交? 兰州西津西路1273号业主质疑数据造假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