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有故人(图)
本期小陇,携你去关外,与君共饮,把酒言欢,共叙阳关。
知道阳关,是因为小学语文书里王维那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阳关似乎成了送别故人的代名词,成了文人笔下寄托情思的地方,这大抵是一种“阳关情结”,阳关的问世,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忧伤。
后来,苏轼在《阳关曲·中秋月》中写道:“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苦作哀思:“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我坐在西进的大巴车上,一路寻着丝绸古道的遗迹,揣摩着历代文人骚客的阳关情结,沿着甘肃敦煌特有的黑色沙砾,在逐渐西斜的寒阳下,走向阳关那广袤大地。
看得见的烽燧 看不见的历史
那些文人墨客,为什么钟爱阳关?为什么一定要去阳关走一遭呢?
阳关,位于中国的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古董滩附近。据史书记载,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得名,它和玉门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要道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戈壁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这一带地处沙洲,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附近水源充足,这里就是绿洲盆地,汉唐时期,阳关将士即在这里休养生息。随着历史变迁,山河移转,阳关古城逐渐被水毁沙埋。
站在阳关遗址的大地上,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自行走,侏儒也变成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自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任何站在这里的人都会感到自己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举目是浩瀚晴空,低头是大地无边,曾经的丝绸古道蜿蜒伸向远方,曾经的烽燧藏在枯黄的芨芨草后面站的笔直,像一个忠于职守的士兵,像一个恪守王陵的守陵人,亦或是一个盼夫归的妇人,饱含着悲怆与守望。
相关新闻
- 2016-11-29葡萄为媒鼓起农民钱袋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休闲农业发展侧记
- 2016-11-29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 甘肃人游敦煌三大景区免门票
- 2016-11-29“朝圣·敦煌美术作品展”北京举行
- 2016-11-29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明年临夏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