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逆势发力重构发展格局——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时光荏苒,五年匆匆。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面临困难挑战最多的五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时时萦绕,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工业主导产业效益下滑,农业比较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挖掘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五年来,七届市委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以涉险攻坚的勇气和智慧,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发展为要、质量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发展路径依赖,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产业结构在逆境中稳步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精准扶贫措施持续发力,戈壁“镍都”变身美丽花城,新的增长点不断破茧而出。
这是在困难中积极进取的五年,是在转型中不懈探索的五年,是在改革中大胆求新的五年,更是在创新中奋发作为的五年。废矿堆上满目的葱绿、戈壁滩里怒放的花海,以及由此而催生出的赏花潮、婚庆游,正是这座城市五年来不断探索转型发展路径的缩影。
调结构稳步提升发展质量
今年初,永昌县东寨镇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建成万亩藜麦种植示范基地。9月下旬,红红火火的藜麦进入收获期,每亩纯收入可达到1200元左右。目前,东寨镇已完成藜麦加工厂主体建设,项目投产后可年加工藜麦米3000吨,还将建设藜麦面、藜麦醋、藜麦饼干等系列产品生产线,进一步提高这种健康营养食品的附加值。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规模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畜牧产业园、生态农业休闲园相继建成,“全营养食品”藜麦试种成功,“金昌高原夏菜”“永昌肉羊”“怡泉新禾双孢菇”等农产品成为区域农业特色品牌,绿色无公害蔬菜进入北上广和港澳地区市场,永昌县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初冬的金昌阳光普照,曾经荒芜的戈壁荒滩上,连片的电池板熠熠生辉,巨大的风车迎风旋转。2012年以来,我市引进多家新能源发电企业入驻,形成了金川区西坡、金武公路沿线和永昌县河清滩三大光伏发电产业园区,以及永昌县水泉子、金川区西滩等风力发电场,温暖的阳光、强劲的北风转化成一股股电流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这五年,我市在加快工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循环经济金昌模式进一步丰富拓展,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全省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试点,金川集团公司再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
在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的同时,我市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利用滩涂荒地探索发展香草花卉产业,“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紫金苑、骊靬古城、金水湖评定为4A级景区,一批批国内外游客来金赏花、揽胜、旅游,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5.5:75.8:18.7调整为2016年的9.5:49.8:40.7,发展支撑更趋多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从开采冶炼地下宝藏起步,到充分利用风、光等新能源,再到满城花海的美丽嬗变。
在这五年里,创新求变、转型发展的步伐走得异常坚定,虽然在弯道超车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预计2016年全市GDP达到202.1亿元,增长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5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夯基础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2011年8月29日,金昌机场建成通航,标志着我市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金昌机场共开通航线5条,通航城市由兰州、西安、北京拓展到嘉峪关、成都,年运输起降平均完成1200架次以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
市七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工业区东拓、生活区北移的布局,龙首新区和金水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产城融合的城市建设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金昌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关报检,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绿树成荫、宜居宜业、可憩可游的新农村示范点遍布各乡镇。
在金昌机场建成通航的同时,金武、金阿高速(金昌段)建成通车,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铁路年运送旅客超过80万人次;金昌大剧院、花博馆、图书馆相继建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序推进,部分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全市完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近3.61万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69%。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城市管理包罗万象。为扎实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工作,2014年3月,我市启动实施了治脏、治乱、治差、治污、治堵等“五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之后,我市于2015年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甘肃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并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过去的五年,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前所未有,紫金苑、龙首湖、植物园、玫瑰谷等一批生态园林景观相继建成,城郊通乡公路“十里花海、百里绿廊”车窗景观走廊美如画卷,永昌县南坝乡、金川区双湾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重拳出击治理污染、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环保工程和“五治行动”,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绿色出行等低碳休闲生活蔚然成风,“紫金花城·浪漫金昌”成为城市新名片。
强保障持续释放发展红利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过去的五年,七届市委牢牢把握这一工作主线,并把增加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五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和民生取向,每年为群众兴办实事,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86.3%。注重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融合推进,制定实施“1+9”精准扶贫方案,通过选派工作队驻村帮扶、单位叠加联系行政村、干部结对帮扶困难户等措施,动员一切力量兴产业、补短板、真扶贫、扶真贫,五年间累计减贫达到2.88万人,今年底可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流安置转岗下岗待岗职工,城镇新增就业稳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率先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轨,公共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公立医院人均医疗费用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全市72%的行政村建成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
五年来,通过深入推进“平安金昌”“法治金昌”建设,我市健全完善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了综治、司法、民调、信访“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综治工作先进地区,信访、禁毒、维稳工作一直保持全省前列,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品质是金、诚信则昌”成为新的城市质量精神。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这五年里,我市改革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市交通投资公司、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开发区资产运营公司先后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初步建立。通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54.5%,“三张清单一张网”率先在甘肃政务网统一公开,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市级平台。2016年,全市登记市场主体预计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接近11万人。
随着今年8月公车改革的顺利实施,全市一般公务用车减少近60%,执法执勤用车减少三分之一。伴着国资国企改革的稳健步伐,金铁集团通过产品创新创造,转型发展精品锅具等高端铸造产业。金川集团公司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行列,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
回眸过去的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履铿锵。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在即,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即将绘就,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宏观谋划、着手微观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金昌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的目标定会实现。(本报记者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