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投稿

《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出台 多项100%指标保食药安全(图)

2016-11-07 18:00:2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杨梦园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7年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专题】

《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甘肃网11月7日讯 (本网记者 杨梦园 张玉芳 文/图) 7日下午,《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在兰州召开。《规划》的出台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会上,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姚念文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姚念文向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顾克志主持新闻发布会

  15项具体指标 多项100%指标保食药安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规划》规定了15项具体指标,要求全省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率,高风险食品生产流通企业、重点餐饮服务单位及基本药物监督抽检覆盖率,每年对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覆盖率,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化妆品生产企业、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实行产品质量管理规范,以及餐饮服务单位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县级食品检验机构基本理化和细菌学监测能力,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食品快速检验能力均要达到100%;监管队伍中药学、食品和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达到90%以上;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全项检验率不低于90%,市级药品检验机构全项检验率不低于8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测能力覆盖省内80%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省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对省内生产的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达到80%以上,市级食品检验机构对辖区内生产的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达到60%以上;食品药品科普宣教活动覆盖所有乡镇。

  九大主要任务 五个重点项目护航食药安全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食品药品监管的九大主要任务:一是“三个体系”建设,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安全标准体系、综合协调体系建设;二是构建“四个机制”,即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发现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应急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四种能力”建设,即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监管信息化能力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四是提升“三个水平”,即食品安全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医疗器械安全水平;五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地方性立法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食品药品执法规范化水平;六是推进社会共治,构建科学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引导、培育食品药品行业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强化行业自律;七是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基层监管所规范化及基础设施与执法装备建设,提升基层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八是服务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在审批、技术服务与培训等方面支持我省食品龙头企业和特色中藏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九是加强食品药品信用建设,全面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分级分类管理。

  《规划》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五个食品药品重点项目。一是实施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数据平台项目;二是实施监管能力提升项目;三是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与信用管理建设项目;四是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五是实施医疗器械检测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中央驻甘、境外驻甘、省市5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

  甘肃食药监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姚念文表示,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甘肃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任务。

  据悉,甘肃省率先在全国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在全国率先出台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食品追溯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等制度,法规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并实施15个国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和68个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项目,监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建立全省一体化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体系,社会共治氛围逐步形成。

  同时,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等专项整治,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重点领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2016年9月23日正式颁布《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规划》将是“十三五”时期我省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中国甘肃网记者现场直播报道此次发布会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杨梦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