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投稿

学思见境界力行出业绩——读《柴生芳的故事》有感

2016-10-31 09:41:3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学思见境界力行出业绩——读《柴生芳的故事》有感

  王亚强

  由人民日报社原驻甘记者站站长李战吉撰写、范鹏同志作序的《柴生芳的故事》一书已经出版。书中通过对原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生前60个平凡而又感人事迹的重现,真实记录了一名共产党员生前的所做、所思、所感,全角度展现了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工作历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实践作风。书中原文收录了柴生芳同志的部分工作笔记。从这些第一手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农家学子、高考状元、留洋博士、学者官员兼具一身的甘肃贫困县县长对工作、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以及他先公后私的公仆情怀如何酿就。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柴生芳同志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位普通党员。他是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的呢?

  一、“出门招商,回家下乡”的工作习惯,体现出时时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

  柴生芳的许多时间是在边学思边力行中度过的,他的工作时间安排总是超越八小时内外的界限,他把出差叫出门,把回办公室叫回家。每次出门想的最多的是寻找商机给县里招商引资办实事,而一回到办公室兼宿舍的家,便接着下乡深入到基层第一线继续工作。“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是柴生芳给自己规定的工作习惯。错过了吃饭时间,他在田间地头随手就能端起“草帽碗”,吃得津津有味,相比一些贪腐作秀者,他随遇而安,所多的只是一份深沉的公仆情怀。

  作为一名贫困县的县长,直面涉及群众直接利益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事务主义而失去思考。“当代中国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很难产生所亟须的理想主义的引领和突破”、“要做好一个公务人员,着眼点必须体现一个‘公’字”、“理论与现实相差很远,但没有理论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就会失去方向”……从这些笔记心得可以看出,柴生芳的求真务实不只是工作作风上的踏实苦干,他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入思考。柴生芳的所作所为彰显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境界。“要做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心中要有百姓……要换位思考”、“事业是考试,群众是裁判,发展是答卷”、“凡事求心安理得,但求问心无愧。得者我全力以赴,不得者也心安理得”……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一位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来自于灵魂有寄托,志向恒坚定。

  二、“升官发财,莫入此门”的信条警句,诠释了做好人民公仆的真正内涵

  “升官发财,莫入此门”、“磨炼是召唤成功的力量”、“骄狂的开始,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结”、“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掘成功的力量”、“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时间和方法是坐标的两个轴”……柴生芳笔记中的这些警句处处闪现着他的哲思和总结。

  “当今中国有两大污染问题,一个是逐利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一个是贪腐造成的社会污染,这是同等重要的有着内在联系的息息相关的两个问题……只有双管齐下才是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做实业的人都是有一定理想和信仰的人”、“要做强品牌,需要深刻的文化支撑和价值支撑”、“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举”,这些充满着正气和担当精神的远见卓识来自于长期的学习和工作总结。他认为走入仕途是为了做更多的事,而不是为了谋私利而蜕变为没有灵魂庸庸碌碌的贪腐之徒。

  三、“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闪现着人民公仆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柴生芳的笔记里写到,“再好的制度也是要靠人去执行的”、“专注于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情上,才能体会到做事的乐趣,品尝到社会的味道”、“支持愿意干的人”、“做群众工作要嘴软手硬”……这些话语洋溢着一位求真务实的学者型官员的赤子之心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

  从柴生芳的工作笔记中可以看到,他不是只凭着热情和干劲去做,不是通过教条地叶公好龙式地用形式主义去做,而是通过勤于思考结合实际把握规律去做。正如他笔记中所写的:“做了比不做好,做,你就拥有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机会;不做,你就什么都没有”、“防止用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

  在《柴生芳的故事》里,主人公看似平凡的小事,无不彰显他克己奉公、清白做人、艰苦朴素、甘于奉献、重视家风的品格。柴生芳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优秀楷模,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活典型,他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