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点聚焦】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省人大常委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调研综述
记者 尤婷婷
我省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8月起赴天水、定西、兰州、白银四市,先后对大气污染网格化监管、重金属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和小陇山林业绿化管护等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循环经济发展亮点突出
作为全国最早的重化工基地,我省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大,产业链条短。国务院首个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全省上下从产业升级换代入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生态制药、中药材、草畜、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明显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废弃资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
全省风光电装机容量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
整顿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小企业,压减粗钢、生铁等落后产能,改造提升重化工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实施农业洁净能源建设、节水节肥节药示范工程、种养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加强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淘汰黄标车、老旧车69000多辆;全省天然气营运车辆达到2.3万辆,年替代燃油量达22.4万吨。
启动绿色建筑行动,推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3%。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主要废旧商品回收总量超过610万吨。
形成了七大循环经济基地、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了35个园区改造,培育了百家示范企业。
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2012年以来,在省委的强力推动下,兰州市率先开展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综合运用减排、压煤、除尘、控车等措施,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逐级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使全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变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兰州市已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不仅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去年还获得了联合国“今日变革进步奖”,其经验由环保部向全国推广。
全省其他市州积极效仿兰州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度全方位放大兰州经验,大气污染防治在全省范围内健康、有序向前推进。
水污染防治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水污染防治作为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国家下发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分解任务目标,层层落实责任。
截至2015年底,纳入规划的153个治理项目已启动142个、建成95个、在建20个。各市州重拳出击,淘汰关闭了一大批涉及水泥、冶金、造纸、制革等11个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落后产能。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累计建成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0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和省市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得到加强,完成了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91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对全省1655个行政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了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建立全省水污染防治预警通报和清单销号制度。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调研中同时也发现当前我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调研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培养全民环保意识;围绕重点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全面小康目标,把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策支持,细化分类指导;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法检查;多措并举,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