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湟惠渠:兰州首个人工自流灌溉渠修建往事(图)

2016-10-25 09:35:2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湟惠渠:兰州首个人工自流灌溉渠修建往事

  湟惠渠渠首

  一条渠道,见证了抗战时期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这渠道,就是今天被许多人渐渐淡忘的湟惠渠。湟惠渠是横亘在兰州市红古和西固之间的一条水渠。它也是兰州首个人工自流灌溉渠。这条修建在抗战岁月中的渠道,不仅有许多创举,更围绕着渠道展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试验。现在,就让我们回首这段兰州往事。

  引来湟水:誓把荒滩变良田

  在湟惠渠修通之前,红古平安、西固达川这一带靠近黄河边的地,基本上是荒草滩和老砂地,只有靠近黄河的地方才有最上等的地(水车浇灌地)。人们只能靠天吃饭,看着黄河水哗哗地流淌,而无法利用。可是,当湟惠渠修通后,人们却争抢耕种。至今,在河嘴、平安、达川等乡镇还流传“瘦田无人耕,耕开万人争”的俗语。

  这条湟惠渠,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湟惠渠于1939年3月开工,起初计划两年半完工,然而由于当时物价飞涨,施工条件复杂,因此直到1942年5月才正式建成。这条水渠全长31.5公里,从红古区花庄镇河嘴村引入湟水河之水,经花庄、张家寺、河湾、岔路、河嘴、吊庄入黄河。为管理湟惠渠,并便于进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试验,甘肃省政府特地设立“湟惠渠特种乡公所”(县级),直隶于省。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特种乡”,专门管理湟惠渠灌区。

  湟惠渠修通之前,引水灌溉一直就是当地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西宁、海石湾后和大通河汇合,最后在西固区达川乡流入黄河。大通河和湟水的水量非常充沛,引大入秦工程就是引的大通河河水。可是,在解放前,要开通这样一条渠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一些引水洞,更是人们修渠的拦路虎。

  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沦陷。为建设抗战大后方,发展西部经济,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开发大西北再次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个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对甘肃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1937年4月至1940年11月,朱绍良第二次在甘肃主政,极力提倡兴修水利。湟惠渠的建设,就这样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38年5月,甘肃省政府电请国民政府中央经济部拨款兴修湟惠渠。

  当时,先拨款建筑工程费60万元(法币),而土石方工程款30万元,则由甘肃省政府筹措。很快人们就组建了湟惠渠设计测量队,王立仁任队长并兼主任工程师。于1939年3月8日正式开工修建。

  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不仅要攻克一个个施工难题,而且要对工程施工遇到的问题建立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当时的中央水工试验所西迁重庆后,为适应战时需要,职能逐步扩大,并于1938年划归经济部领导。1939年3月到5月,进行了甘肃湟惠渠进水闸及陡坡模型试验。可见,当时人们对湟惠渠的修建是非常的重视。

  事实上,湟惠渠的施工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其中既有施工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经济困难尤为严重,因资金没有按期到位,加之物价飞涨,资金短缺。困难时,连工区食粮都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同时,湟惠渠要打通九段隧洞,修建一大批涵洞、闸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大的技术难题。以至于有段时间,工程处于时修时停的状况。

  造福桑梓:贷款修通湟惠渠

  这该怎么办呢?就在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张心一要当甘肃省建设厅厅长了。这下,人们对湟惠渠的修通充满了期待。

  在黄河边长大的著名农学家张心一,对湟惠渠的修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心一是甘肃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子,和梁实秋等人同时留学美国,白兰瓜的种子就是张心一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华莱士专门给他带来的。

  回国后,张心一曾任金陵大学农业推广系主任、经济系副教授。此时,他早已是国内知名的农学专家,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农业统计学,更以推广“小额贷款”而闻名,被人们称为“小额贷款之父”。

  张心一被任命为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时,还在欧洲考察。或许是时局紧迫的缘故,国民政府没有征求他本人意见,就公布他为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尽管很意外,但张心一还是义无返顾来兰州出任建设厅厅长,为桑梓建设出力。

  由于张心一在永靖盐锅峡一带长大,因此对这块土地非常熟悉。他明白,于情于理,都要修通湟惠渠。自然,湟惠渠是他面临的一个挑战。作为一个有良心、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张心一到甘肃后,就和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约定了几条:工作由他全权负责,不受省政府的干涉,不许其他官员插手。

  当然,张心一也是有备而来。他充分利用同学朋友关系,邀请了不少专家学者到甘肃任职,其中有留学德国的水利专家原素欣、林业专家邓叔群(邓拓的胞弟)、农业专家汪国兴,甚至还把他的同学——社会活动家吴文藻也邀请到甘肃。更为重要的是,他利用金融界的关系,引进了资金。为解决湟惠渠的经费,他专门从农业银行贷了款,有资金工程进度就加快了。

  有了张心一的大力推动,在水利专家王立仁的主持下,对一些隧洞进行整修的同时,也加快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当年参加施工的达毓相老人曾回忆,在一个叫马回子的地方,隧洞原本是青砖砌的,可后来发现,青砖不耐水冲刷,必须要换成青石板。

  施工队在隧洞上方,又打了呈葫芦状,上面小下面大的六个竖井,以便加快工程进度。年仅17岁的达毓相,在2号竖井当小工。他们每天乘坐着绳梯上下,绳梯就是在绳子上绑着木棍,人就站在木棍上,依靠着辘轳上下。洞内是齐腰深的淤泥和水,通风也不好,人很容易累。他的同伴就是站在绳梯上睡着,头被岩石卡住而死的。

  张心一也非常辛苦,身为建设厅长的他,没有专车,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工地。从兰州到张家寺一带,单趟就是八十公里。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湟惠渠终于在1942年5月24日修建完工,由翁文灏等人为之题字,至今石碑尚在。

  湟惠渠全长31.5公里,灌溉土地3.5万亩,整条渠道上有各种建筑212座(处)。从这个数据上,也能看出工程施工的艰难。

  设特种乡:湟惠灌区造福一方

  湟惠渠终于建成开通了。但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张心一的面前。

  当时,张心一和那时的民政厅厅长郑震宇,准备在湟惠渠流域进行“耕者有其田”的试验。可是,原本负责此事的当地土地局却迟迟不见动静。而一些地方土豪,却开始大肆购买土地。一时间,达川、张家寺一带的地价猛涨,原先六七元钱一亩的地,竟然飙升到了几十元,有的甚至达上百元。这样下去,还怎么施行“耕者有其田”的试验呢?

  张心一非常着急,他一边报请省政府发布文告,一再强调,在湟惠渠修通以后买卖的土地,一律不算数。同时声明,要把这里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张心一推出了一个赎买土地的办法。豪绅们自然不干,他们软硬兼施,威逼恐吓,阻挠试验进行。

  而张心一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成立金恒保任乡长的特种乡,给工作人员配发武器。另一方面,采取收购、赎买的办法,利用银行的贷款和发行水利公债的方法,筹集了大批资金,把地主手里多余的土地统统买下来。这样,才把土豪的势头打下去。

  按照计划,土地被分成了10亩、20亩、30亩不等的农场。再按人口、劳力的多少,卖给那些没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些人没有钱怎么办?可以申请长期贷款,有10年,20年不等的期限。这样一来,豪绅、农民、政府三方都受益了。

  最关键的是“拉地”,也就是给农民分地。张心一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将豪绅集中到兰州开会,好吃好喝招待,还安排戏班唱戏。而在湟惠渠灌区现场,则抓紧拉地。有了特种乡的保驾护航,皋兰、永登、河口等地的无地农民,纷纷来到这里,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1945年大早之年,唯独灌区丰收,可见湟惠渠带来效益是非常的巨大。

  不仅农民有地,而且科学试验也有条不紊展开。著名甘薯学家盛家廉,曾率人在湟惠渠灌区开荒600亩,成立甘肃省农业改进所张家寺农艺试验总场,他撰写的《从甘肃的砂田来看铺砂防旱的作用》论文,经张心一的推荐,发表在1952年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对甘肃砂田比较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国家投资170万元人民币,进行整修扩建。直到如今,湟惠灌区依旧在造福一方。

  兰州日报记者 颜晨 (本文资料及图片由西固区委党史办杨佳祺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