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戴上了桂冠的民谣诗人

2016-10-25 09:16:4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戴上了桂冠的民谣诗人

  作者:陆正兰

  《在风中飘荡》

  作者鲍勃·迪伦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为鲍勃·迪伦授奖的颁奖词是:“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读鲍勃·迪伦的诗,像读5000年前的荷马和萨福。”在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个重磅新闻之后,人们不免又要为75岁的鲍勃·迪伦寻找更贴切的身份界定。正如多年前《华盛顿邮报》在一篇书评中所形容的,鲍勃·迪伦是“一位化妆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

  2008年,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鲍勃·迪伦因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而获得特别荣誉奖。这是一向青睐高雅文学艺术的普利策奖委员会首次奖励摇滚音乐界人士,而且是第一次特别提出歌词创作的“非凡诗歌力量”。一个创作型歌手,获得普利策特别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它标志的不是鲍勃·迪伦歌词艺术获得承认,而是传统样式的诗歌第一次承认歌词可以具有“非凡的诗性力量”。

  对中国当今学界更有参照意义的是迪伦已有的文学地位:牛津大学现代诗研究专家克里斯朵夫·里克斯,撰写了一本厚厚的《迪伦的原罪观》,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迪伦的文学意义在于他完全唤醒了游吟诗人的传统,他的歌词不仅源于文学传统,也来自民间故事、街头杂谈和报纸。著名诗人肯尼思·雷克思洛斯曾说“是迪伦首先将诗歌从常春藤名校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如今,轮到常春藤名校将迪伦研究当做一门学问了。在西方的一些大学已经出现了一个名为“迪伦学”的学科,而迪伦的歌词也被作为诗歌入选许多美国大学的文科教材。

  在迪伦早期创作并演唱的《大雨将至》、《在风中飘荡》等歌曲,歌词就有很浓厚的“垮掉派”风格——散文式的长句,不加修饰的口语化词句,无拘无束的情感如瀑布奔流,不受抑制的自由思维。

  “我看见成群的野狼包围初生的婴儿/我看见空无一人的铺满钻石的路/我看见黑色的树干鲜血淋漓/我看见满屋拥挤的人群,人们手里的铁锤在流血/我看见白色的梯子上被水覆盖/我看见无数人在怒吼,他们的舌头都已溃烂/我看见钢枪和利剑握在少年的手里/而那大雨,那大雨,那大雨,那大雨/而那大雨即将来临……”

  这首《大雨将至》,是迪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形形色色的意象和出色的比喻,自然而不露痕迹,真切而充满气势。

  鲍勃·迪伦的文学传统广泛而深厚,他的歌词中有T·S·艾略特,也有《圣经》的影子,他很多巧妙的比喻源于《圣经》和莎士比亚。

  早在1970年,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正式授予迪伦名誉音乐博士学位。而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知识界逐步认识到迪伦作品的文学价值,一些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公开称迪伦为现代美国继华莱士·史蒂芬斯、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其总统竞选运动中曾大量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85年10月,迪伦还曾应前苏联著名诗人Y·耶楚申科的邀请,代表美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诗歌节”。1990年1月,法兰西文学院正式向迪伦颁发了“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比起文学来,当年年轻的迪伦更喜欢音乐,“迪伦早期的歌词中有对社会的关注,也有对人性的看法和描述。他的歌词里有各种文学意象,民谣叙事上的特征被他扩大了,他的歌词所包含的空间非常大,这是很多音乐人做不到的。他会用酸雨来形容核弹爆炸,就算时事也能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这个层面上,他的贡献是超越音乐的。”

  鲍勃·迪伦不只是位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歌首先是好诗,然后好诗变成好歌。在他的歌词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他的文学风采,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了解美国大众流行文化如何同高雅诗歌创作日益结合之轨迹。

  正如这位老人在其自传中《像一块滚石》中所说过的,“我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人,含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