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远的长征】永昌:传承红色记忆谱写圆梦新篇
本报记者 刘兴元
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战局变化,命令渡过黄河的部队组成西路军,在程昌浩、徐向前指挥下向河西走廊腹地挺进,执行党中央“打通国际通道”的战略任务。
在经历景泰、一条山、古浪、凉州四十里堡等多场战役后,1936年11月18日,西路军占领永昌;21日,西路军总部及直属部队进驻永昌县城。盘踞河西走廊数十年的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地方军阀,催动正规部队和地方民团共12万多人,向西路军展开疯狂的进攻。
河西走廊的寒冬,滴水成冰。大多出身于南方的西路军将士们在艰苦条件下,视死如归,英勇奋战,在永昌八坝、东寨、东十里堡、校场山、水磨关、水泉子等地同敌人激战20余次,歼敌6000余人,2000多名西路军将士牺牲。
西路军在永昌驻扎期间,大力宣扬革命主张,发动各界联合抗日,并于1936年11月,在永昌建立了河西走廊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同时在城镇农村建立了13个区、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
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永昌人民自发为西路军捐献粮草衣物,打制大刀长矛,转运救治伤员,奋勇支援前线。西路军与当地人民血肉相连,用生命和鲜血培育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永昌这片红色的土地,追寻当年西路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新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浓厚氛围,见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请看本报今日13版“永远的长征”特别报道《浴血战永昌正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