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金昌 正文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播下希望的种子——金昌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精准扶贫见闻

2016-10-13 09:27:4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播下希望的种子——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精准扶贫见闻

  记者 刘兴元 金昌日报记者 张飞

  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地处祁连山脚下的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里,精准扶贫“攻坚战”仍进行得异常火热:通社道路、村民文化广场、互助老人幸福院建设等一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马营沟村自然条件差,没有特色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97人,分别占全村户数和人口的16%和14%。

  由市、县、乡三级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村子后,和马营沟村的乡亲们一起拔除“穷根”。如今,水泥路、健身广场都建起来了,高原无公害蔬菜种起来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帮扶干部“对症下药”

  走进村委会,打开装订整齐的贫困户登记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帮扶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等,详细准确,一目了然。马营沟村村支书郭成武告诉我们,上面登记的内容都是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逐一入户,面对面登记核实,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无误。

  2015年7月,6名从市、县、乡三级抽调的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了村里。村里人发现,这次来的干部并不只是问情况、做记录,而是住在村里不走了。

  工作队在村里白天入户调研、宣传政策、了解户情,晚上写民情日记,分析贫困原因,思考致富路子,帮农户解决具体困难……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让工作队队员们忙得停不下脚。

  经过先后4轮入户走访,工作队为90户贫困户量身制定出“精准扶贫挂图作战表”。同时,针对全村的开展医疗扶贫、科技扶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劳务输转、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解决融资难题七大任务9项重点工作也很快提上日程。

  富民产业迈上新路

  马营沟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严重滞后,致使全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收益低。

  经过帮扶工作队的积极努力,多方协调,争取到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资金177万元、基本农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资金1000万元、粮食增产项目资金242.74万元,整合资金后,为村里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

  同时,由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马营沟村于今年年初引进甘肃裕林源农林科技公司,流转土地900亩,建成200亩景观苗木种植基地,搭建2座塑料大拱棚,试种了西红柿和陇椒,采用露地种植方式种植了青笋、娃娃菜、胡萝卜、洋芋等高原无公害蔬菜。“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们试种的蔬菜全部达到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的标准。今后,我们将引导当地农民搞多样化种植,提高收入。”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马营沟村是典型的半农半牧村,村民历来有养羊和养牦牛的传统。今年年初,马营沟村五社的梁成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顺利地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如今,他家的牦牛存栏数已达200头,每年能出栏50多头。

  基础设施变了模样

  紧临祁连山的马营沟村,过去只有省道永肃公路穿村而过,除此之外,再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村子发展的严重瓶颈。

  如今,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路已经基本完工,直通永肃公路。看着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村民芦永成感慨地说:“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大车都能开进来了。”

  在驻村工作队和市工商联的联系协调下,今年8月,由西部中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援建马营沟村的4公里通社道路开工建设。为保证工程顺利施工,驻村工作队与援建单位积极沟通联系,制定施工方案,援建企业派出了专业施工队,保质保量建好这条“民心路”。

  在村委会附近的是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广场西侧,乡村文化大舞台即将竣工。广场旁边,利用废弃的村小学教室改建的互助老人幸福院也建好了。

  一年多来,在驻村工作队和双联单位的支持下,马营沟村还维修了蓄水井,村民饮水更安全;新建了村级图书阅览室,配备了电脑、阅览桌、书架和图书;改善了村办公场所和条件,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

  在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文旭的“民情日记”上,记者看到这样一串数字:2015年7月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1419.74万元,用于整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西部中大建设集团投资260万,援建4公里通社道路,修建互助老人幸福院、村健身文化广场;华能公司投资8.9万元,新建村级图书阅览室;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各类贴息贷款350万元,用于草食畜牧业养殖……

  祁连山脚下,希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