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化,是广大红军官兵以超越艰险极限的拼搏,忠诚践履革命事业的生命结晶,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以超常凝聚力、坚韧力创造的文化丰碑!长征文化,始终是我们强国强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财富。
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过去整整80年了。这场远征,以超越生命极限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不朽的精神之光,锻造和培育了融入民族精神基因、汇入世界文化长河的长征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一)
伟大文化力量谱写的英雄史诗
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在无比艰险环境中前行的缩影,始终与我党我军革命文化及其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有着无法剥离的内在关联。今天,当无数后人,透过长征路线和遗痕,回望中央红军数万将士浴血湘江,迂回穿插湘、贵、滇、川、陕等数省杀开带血的通路;回望红四方面军反复转战、红二十五军孤军征战,以及红二、六军团艰难苦战的历程;回望无数红军官兵在苦难和战火交加中筚路蓝缕、开辟前进道路的历史脚步;回望多数长征将士英灵永存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都会深深体认到,正是因为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才使每一道难关都成为一座丰碑。一条漫漫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着热血和生命、凝结着顽强意志品格的红飘带。
这就是长征文化!它是广大红军官兵以超越艰险极限的拼搏,忠诚践履革命事业的生命结晶;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以超常凝聚力、坚韧力创造的文化丰碑!
所谓长征文化,既是以长征为题材不拘形式、灿烂多彩的文化创造,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美术、曲艺、戏剧、舞蹈、日记、标语等,特别是毛泽东的长征诗词、陆定一的长征小调、李伯钊的长征歌舞、廖承志的长征木刻、黄镇的长征画卷、舒同的长征书法,还有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歌曲《十送红军》《长征组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构成了一道道载入中华文化史册的亮丽风景线;而且,更是集文韬武略、顽强拼搏、进取气概之大成,被世人公认为英雄史诗、千古绝唱的长征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长征本身就是一部大写的“文化长征”。今天,我们仰望无数莽原、雪山、川谷间的长征遗迹,与无数英魂和他们的生命故事对话,其实就是在与那种至纯至真、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对话,在与那种担当民族大任、致力于国家救亡自强的价值追求对话,在与那种舍我其谁、大智大勇、“杀己以存天下”的献身精神对话。
(二)
民族文化涅槃再造的最高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的近代转型,民族精神的再造,无疑经历了一个艰难、痛苦的凤凰涅槃过程。其最高体现,就蕴含在中国革命通过长征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中。它的转折意义在于,广大红军官兵以史诗般的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浇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从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层面,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爱国主义觉醒、军民团结凝聚、文化阳刚进取的精神转折与升华历程,奠定了中国充满活力、超越时代、赢得未来的历史新起点。
从国家观层面看,长征使近代以后先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觉醒的现代民族国家观,以及建基于此的现代爱国主义,在沿途军民中得到广泛传播。著名的《八一宣言》把民族救亡的决心和意志昭告天下,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把反“围剿”失败的战略转移转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这种以民族大义超越政权争夺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充分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展现了全新的爱国主义政治理性。
从民族观层面看,“血浓于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中华民族同胞感情的生动表达。我们党在长征中拿起的,恰恰是“民族大团结”的武器,唤醒了全民族“反对内战”“一致对外”“共御外侮”的强烈愿望,体现了面对民族危亡的强大文化构建力,为日后提出并推动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从文化观层面看,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始终伴随着文化选择与再造。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展现了“阐旧邦以辅新命”、复活民族最优秀文化因子的时代精神。而艰难困苦的长征锻造,则使近代以来群星闪耀、富于阳刚进取精神的文化观得以进一步延伸,使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文化形态跃上了一个新阶段、新台阶,使中华文明一度跌落历史谷底的局面从此改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品牌。作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长征创造了人类奇迹,改写了中国历史,凝聚了民族精神,丰富了民族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毛泽东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红军将士以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所包含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胸襟胆识和勇气智慧,正是对这种伟大民族品格的空前张扬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这一伟大品格的宝贵结晶。
(三)
我军军事文化走向成熟与升华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在战火中升华。
长征,是我们党领导红军应对一系列军事考验、战火洗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军事领域得到全面展开和生动体现,昭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正确道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它紧紧围绕为国家、民族、人民英勇奋战的崇高使命,形成独特的军事文化精神。包括:胸怀祖国和民族大义,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作风,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在此基础上,完成自身一系列军事理论、军事战略、军事组织形态变革,显示了中国军事变革的伟大潜力,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军事变革在反复挫折、整合中实现了新的飞跃。
苦难煎熬的生命历程会使人更加醇化,尖锐复杂的斗争考验会使人更加干练,这无疑是时代塑造历史使命担当者的文化契机。正是长征,使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使之凝结成历史上全新的军事文化。当年,面对红军长征后严重减员,周恩来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事实证明,经过长征考验的指战员不仅在实际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而且有了丰富的战争经验。红军人数虽然减少,但革命力量却得到了极大增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等方面更趋成熟。这一点,无不在日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伟大解放战争中,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四)
实现强国强军梦想的巨大精神财富
长征以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以其超越时空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告诉世人,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类事件: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视为一座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文化丰碑。这样的文化丰碑,在鲁迅看来,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在斯诺看来,是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在蒙哥马利看来,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正因如此,当人类迈入21世纪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把长征选入公元一千年至公元两千年间深刻影响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认为它深远影响并鼓舞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改变,以及对生存样式的崭新创造。
今天,在新的征途上,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长征文化,始终是我们强国强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财富。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深入思考我们当初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从历史看,我军军事文化总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不论战争时期前线的搏杀牺牲,还是和平繁华时期的寂寞承受,无不是勇立时代潮头、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高地。
继承,就要尊重历史,坚持包括长征文化在内的我军军事文化优秀传统,坚持扎根军事实践的深厚土壤,把反映时代发展进步和思想文化元素融入军事文化,努力拓宽军事文化的国际和战略视野。真正的继承,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日新者,久而无穷也”。今天,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尤其需要创新精神。在继承和创新中,展现先进文化和军事知识的引领作用,彰显科学理论和军事思想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整个民族和军队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面向世界赢得战略优势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实现战略目标。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倦客新丰》中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从长征文化到强军文化,让我们更加清晰看到,“打造强军文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化长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成就伟大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