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坚持实事求是 缔造陕甘苏区(图)

2016-10-10 08:47:0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七月决议

  1933年11月3日至5日,在九死一生回到部队的刘志丹建议下,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决定撤销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红二十六军并成立第四十二师,组建红三团,改红四团为骑兵团;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重点转向桥山中段的南梁地区,坚持在南梁地区创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施“狡兔三窟”战略,依托桥山山脉向南北发展,形成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按照包家寨会议的决定,刘志丹、王泰吉率部在合水县葫芦河北岸的平定川口莲花寺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之后,刘志丹等人率部立即投入包家寨会议决议的实施行动中,有力支持了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从寺村塬到南梁堡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

  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是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井冈山道路,坚决同“左”右倾错误路线斗争中进行的。其创立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寺村塬游击根据地;二是以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三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四是融入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2年2月,陕甘边游击队成立后,利用陇东人民开展抗粮抗款斗争的有利条件,将农民自发组织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军民联手开始了第一次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3月下旬,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寺村塬一带72个村镇的五六百名农民在新庄子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寺村塬革命委员会),这标志着陕甘边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正宁寺村塬诞生。但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领导下,同年8月,根据地丧失。

  1932年12月,红二十六军第二团诞生后,按照党中央在泾渭三水之间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决定在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照金建立新苏区。早在这一年的春天,党组织就派习仲勋在照金一带开展工作,所以,在红二团和当地游击队的努力下,很快开辟了香山和九保两个游击区,使红色区域扩大到照金薛家寨地区。1933年3月8日,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兔儿梁正式成立,金理科任特委书记,习仲勋任军委书记。4月初,在特委领导下,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召开。经过民主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雇农周冬至当选为主席,习仲勋当选为副主席。到4月底,以薛家寨为中心,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40公里的照金根据地初步形成。在主力红军配合下,照金根据地初步形成以红二团为主力、以地方游击队和赤卫队相配合的多层次革命武装力量体系,使根据地的开辟有了坚强支柱。但在红二十六军南下和杜衡等人叛变后,根据地形势急转直下,陷入危机。1933年10月部队转入外线作战后,照金根据地陷落。

  1933年11月,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红四十二师党委派张策来到南梁地区发动群众。1934年春节前,在照金负伤恢复健康后的习仲勋也来到南梁开展工作。在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南梁地区群众发动工作和军事斗争局面很快打开。2月25日,陕甘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恢复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习仲勋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白天章(后贾生秀)为副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军事、文化等委员会。在革委会领导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联合会、贫农团、雇农工会及农民武装游击队迅速发展,南梁根据地基本形成。

  南梁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陕甘地方当局的恐慌,他们立即组织1万多人的兵力分八路前来“围剿”。从1934年2月到4月的反“围剿”战斗中,刘志丹率红军主力转战陕甘边界,九战八捷,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使南梁红色区域扩大到陕甘两省的十几个县。与此同时,陕甘边南区寺村塬、照金苏区根据地也得到恢复。5月28日,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寨子湾召开会议,决定恢复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下旬,陕甘边区特委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会议,制定并发布《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即《七月决议》),对陕甘边今后的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在《七月决议》指导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大发展时期。

  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荔园堡,由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持召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亦称南梁政府)和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选举习仲勋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志清为赤卫军总指挥。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文化等八个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大队。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各级基层苏维埃政府陆续建立,到1935年2月,共有十八个县的广大区域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陕甘边根据地日益巩固。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