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严森林:左宗棠与酒泉

2016-10-10 08:41:4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左宗棠与酒泉

  泉湖碑亭

  公元1874年,赫赫有名的左宗棠告别兰州率军一路西行抵达河西走廊中部的酒泉县。他虽浩浩然挺进重任在肩,但被当地城东的一眼“酒泉”所吸引,见物思古,抒情咏志,在这里留下许多细品不尽的人文印迹来。

  且看“左大人”这两首《秋日泛舟泉湖作》:“今我访酒泉,异境重湖拓。杖通出新泉,堤周三里廓。”又作“出关指疏勒,师行风扫箨。强邻壁上观,弭伏一邱貉。老我且婆娑,勉司北门钥。桓桓夫子力,盛美吾敢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系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与林则徐、李鸿章齐名。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其时,外寇入侵新疆乱事频仍。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左宗棠力排朝廷内“海防”、“塞防”“力难兼顾”之争,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主张东西边防齐力兼顾;同年5月,左宗棠又督办新疆军务。次年4月,他坐镇甘肃酒泉,平击入侵敌寇、收复新疆的重大战役遂即打响;时年,深入边塞的“左大人”已是65岁高龄的钦差大臣了。上二首“五言”便是他在酒泉坐镇时留下的诗作,既描绘了自己在“泛舟”时酒泉泉湖的环境景象,也表述了他出师新疆后的雄风与心情。

  左公写下这样的诗句自然有其历史渊源。他青年时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认真读懂经世致用之学。他对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爱不释手。林则徐对左宗棠格外器重,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还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果然,左公1876年出师新疆讨剿阿古柏入侵之寇,采取“缓进速战”高明策略,全线展开,英勇杀敌,“于冰霜凛冽,弥望戈壁之中,一月驰骤三千里”,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维护了祖国统一,保护了中国西部疆土的稳定。

  今天的酒泉人依旧对“左大人”非常崇敬,每每将左公的文化印痕现显于四方游人视野中。城东的“酒泉”一带因泉眼、湿地连成一片,至今人们把这个地方依然称着“泉湖”。酒泉很弛名,这是因为这眼泉与大名鼎鼎的西汉武将霍去病有关。因平伏匈奴战功卓著,朝廷赐来几坛美酒。为让将士和百姓都能喝上御酒,霍去病下令将酒倒入泉眼里,大伙儿都来畅饮,这就是“酒泉”的来历。这则历代咏唱的美丽传说故事自然会吸引到“左大人”。从上述诗句中可以看到,他不仅泛舟泉湖,还以湖南人特有的生活经验亲自戡察,将泉眼疏浚,让湖面拓展,周堤竟达三里之长,还修建了廊亭。诗中虽未直接提及霍将军,但对“酒泉”的自然生态与西汉人文遗迹进行了有效保护与拓建,彰显出“酒泉”文化意韵的不朽。而在坐镇酒泉时,左公西进平击敌寇如秋风扫落叶般神速果决势不可挡,虽然已是高龄人难免“婆娑”,但老夫雄心犹存魄力恒长,镇守边塞、西定新疆、治国平天下的高功美誉千秋万代流芳百世。

  诗作的确见证了当年左大人在“泉湖”的雄才大略与赤子之心。如今酒泉人将这一“西汉酒泉胜迹”又一次拓展开去成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国家4A级名胜风景;是一处源于西汉史实,既有大汉雄风,又融江南水秀的古典园林。今年初夏,因在酒泉市美食一条街街灯下和东大街公园路路侧石碑前读到左公的这两首诗作,故而我乘兴再次进酒泉公园游走一番。在此绿意荡漾、秀美如画的泉湖风景区,观览到庞大巍峨的“霍去病”石质群雕,在左公祠见到左大人的塑像和生平简介,在湖边堤廓高高的白杨树下的木雕长廊,欣赏到一人多高形神兼备的“左宗棠”木雕像,在“西汉酒泉胜迹”古碑亭西侧见到绿枝垂地一棵粗壮的“左公柳”。此古树为左公亲手所植,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树高25米,树冠覆盖面积百余平方米,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当年,为在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上多见绿洲,“左大人”在繁忙西进时不忘以身作则,号召军民大兴植树造林,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在今天酒泉城乡依然广泛流传着“左大人杀驴护树”的民间故事,遂形成植树护林的好世风。

  眼前这棵蓊蓊郁郁的“左公柳”其实以前并未立牌宣介。当地人只是口口相传,说是“泉湖”和柳槐杨树均是当年左大人让民间栽培的。但时间久了,也就淡忘了。因此,酒泉公园在几度拓建中,逐渐注重深远的历史文化古韵,将左公众多“符号”与“酒泉”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将口头文学与历史印记融会贯通,无论是设在酒泉公园内的左公祠、堤廓长廊里熠熠传神的“左宗棠”木雕还是这棵立牌简介的“左公柳”、眼前大片“泉湖”湿地景观,还有在城中街头的“左宗棠诗句”均成为生动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教材,于无声中漫延着勃勃绿色生机,在美景中张扬着人文历史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