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正文
投稿

【陇南两当】栖云柳:云屏山水

2016-10-10 08:41:4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云屏山水

  栖云柳

  云屏是两当有名的自然风景区,它位于秦岭南坡的深山峡谷之中,是古代由关中及西北内地入川的要道之一。因为有号子唱到“彩云翠屏兮鹰飞扬,山高水长兮才俊广”而冠名云屏。

  走进云屏,你的心会被伟岸,磅礴,会被一峰更比一峰高的苍翠浸染;走进云屏,你的双眼会被澄碧,明丽,悬崖万仞也敢跳的凄美柔情所迷;走进云屏,你的心会被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狼牙花的醇浓芬芳弥漫而陶醉。

  云屏山水有三峡。三峡山水各不同!第一峡,土地峡。山,如驼,如狮。望两山,我忽然激动万分,是很久以前约定的情人再现吗?她穿着熟眼的绿衫,亭亭玉立,或高挑,或端庄,有侧身远望之姿,有凝眸静思之状。也如负笈归来的书生,戴翠帽,披青衫,风度翩翩。有闲雅吟咏之美态,有挥毫泼墨之神韵。第二峡,观音峡。山就像陌生的人儿,不即不离,好像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农家小女,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是耕作田园的老农呢?或是手持长鞭放牧的西羌少女?也有袒胸育婴的慈母,也如头缠手帕拉驼的商客,各有特色。第三峡,西姑。一个险字道不完,一个奇字有点俗,一个仄字在心间。山如壁立,天如线,路就完。山岚绕秀峰,素湍围身边,阳光涂在翠峰巅,不见人车来往,但闻百鸟鸣枝间。方悟“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之言。

  三峡水,历史上也叫黑水河。

  进入土地峡,黑水不黑,澄碧而柔媚。宛如丽人的长袖轻舞,也像清风里的衣袂飘然,那山涧瀑布就如义无返顾殉身的人儿,从那高涧纵身跃下,毫无畏惧,粉身碎骨千万年。在这初夏,扬起如尘如雾如云如霞的凉风,让我惊叹,让我感慨,潮湿着我的面颊,氤氲在我的心灵。阳光的照射下谷底蓝盈盈的水,就像玻璃一般净明,就像云霭一样轻灵,就像喝了酒的玲珑剔透女子一般妩媚。她潇洒出尘,更不是世间俗女子,而是飞天的女神,飘然降临。我忽然愿意和她相依相偎,永不分离,天崩地裂,受尽磨难,化为石人。永远聆听她的叮咚,朝朝暮暮,让她的气息湿润我的衣袂和面孔。

  进入观音峡,水就像羞涩的人一下子不见踪影,远去了。看不见她的倩姿,听不到她朗朗开心的笑声。我忽然多情,是我的粗心冷淡了她,还是她心怀复杂而悄然避开?我沉思,我埋怨,你如此不凡的人,一定不在乎世俗的偏见,撇开胸怀欢迎我的光临!三千年前,三生石前我们已经约定,为何又不见你的踪影?

  西姑峡水以急,以猛著称。在你身边紧紧相随,不离不弃,喧哗不止。就像一个爱聒噪泼辣的丫头,你留意不留意也在向你喋喋不休。这里的水,因为流得急,就激起朵朵浪花,翻滚的浪花很白,整个河水里却显得暗蓝,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有点黑。再也感受不到土地峡的明净湛蓝轻柔妩媚,看不见水的蓝,水的明净。一种冰凉幽静的感觉占据了我的心。忽然,我就理解为什么叫黑河的缘故了。如果不在西姑峡看见这流水,也许我今生也体会不到黑河的意蕴。一朵朵洁白的浪花,卷起千堆雪的欢欣。我仿佛看见你修齐的身躯,你泼辣,就如西羌的少女一般。

  云屏黄疙瘩的水不急不缓,一派明丽。走进谷底,阳光依然明丽,水在树丛中笑语盈盈,人在树丛中能看见清澈妖娆的姿容。有大人坐在巨石边和它嬉戏玩耍,有孩童赤脚在和它亲近。河水平缓,清澈,澄明。就像一个大方而很有涵养的女子。我忽然感到它的不俗和高雅。它有土地峡的水的温婉明丽,却没土地峡水的沉静。它有观音峡水的含蓄,却没有观音峡水的深成。她有西姑峡水的热情,却没有西姑峡水高喧几乎聒噪的声音。你看它有浪花,却不高,它有声音,却不大,它往前行,却从容。

  我忽然眼热,不禁想起刚在土地峡的那种感觉,真如在土地峡时的柔腻温润质感,真如前面遇到一面之情的美女子吗?又在这里莞尔忽现。

  在这初秋,灿烂的阳光下,我们用视觉认识了云屏山水;云屏山水也让我们从感官上加深对她的记忆。

  走进云屏,远远我们就嗅到她迷人的气息,一种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越来越浓厚,形成强大的气流一般,淡淡清风的裹挟下,弥漫在周身。我忽然想起这就是一袭素衣的狼牙花!车在行驶,我看不见它们怒放的阵容,但一股比一股浓烈排山倒海的气息喷涌进车窗,包围了我,浸淫我,就像走近浓浓香味的世界;就像掉进千年佳酿的酒池;就像坠在奇花异卉的世界中,好像看见它们千山万岭汹涌喷薄的容姿,感悟到花香袭人。忽然想,我是在接受一种庄严神圣的沐浴洗礼吗?让人俗念皆忘,块垒冰释,忘记了生活的坎坷,忘记了旅途的劳顿,我的心灵和大自然完全相融,浑身惬意而轻松。

  啊!云屏的山水,山水的云屏!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