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正文
投稿

【网络媒体走转改】群像:“蛮拼的”网络媒体人

2016-09-30 11:59:16 来源:中国网信网 作者: 责任编辑:王烁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别看我们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们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建军这样形容这支行走在陇原大地上的网络媒体队伍。

  六天时间里,采访团成员探访红色遗址,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深入鸡舍、牛棚、果园,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4000多里的山路,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在他们身上真实地展示着:网络媒体人也是“蛮拼的”。

   “夜猫子”的生活规律用到正道上了

  “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年轻编辑记者们的工作常态;“年轻娃娃们熬夜写稿精神可嘉”——随行的一名老记者这样称赞;“‘夜猫子’的生活规律这回用到正道上了”——编辑记者们如是说。

  网络媒体采访团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 (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 摄)

  9月22日下午5点左右,采访团一行来到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庆阳市南梁镇时天色已晚,编辑记者们的采访却还在兴头上: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采访革命烈士及老红军的后代、关注列宁小学教育发展……夜幕降临,山路崎岖没有路灯,采访团成员在带队干部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座红色小镇。

  千龙网的马文娟平均每天发稿两篇,她说:“我们一路采访过的地方都有很多精彩故事,加上前几站我的同事们表现都很出色,我也不能落后。”从第一天的晚上11点写完稿休息,到后来的凌晨三点收工,马文娟持续给自己加压。“新闻讲究时效性,这几天的经历对于我来说弥足珍贵,辛苦点不算什么。”采访结束后,马文娟意犹未尽。

  采访团夜宿华池县当晚,夜空格外美丽,但大部分人都无暇欣赏。中国甘肃网金亚玲总是有办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休眠”的微信群活跃起来,其杀手锏就是把记者们新鲜出炉的作品分享给大家,这一举动往往能在凌晨时分掀起分享稿件小高峰。

  最深的夜诞生最深情的作品。9月22日回到住地已是晚上8点多,采访团成员草草吃过晚饭就开始工作。23日凌晨,《南梁小镇红色资源成致富源泉》《梦起南梁:走进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红色南梁不朽丰碑瞻仰英雄积蓄前进动力》等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从陕甘交汇的这座小镇发出并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凌晨4点左右,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在朋友圈更新状态:写完稿子发现又熬到了3点30。一周时间,一路走来,接受革命洗礼、传承长征精神。南梁,这座红色小镇,有遍地感人的故事、有最美的乡村志愿者、有在列宁学校变身为外教老师的同行成员Tyler……晚安!3个小时后又爬起来,携梦前行……

   俯下身沉下心做好倾听者和记录者

  采访团中有两位年龄稍长的记者,他们是来自人民论坛网的艾秀廷和新华网的胡阳。翻越4000多里山路,他们和80后、90后们一起行走在沟壑纵横的陇原大地。

  在沈家岭,艾秀廷和给村民们进行技能培训的拉面师傅合影。

  50多岁的老记者艾秀廷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她主动请缨报名参加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在采访路上她和年轻记者们说:“你们这些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蜜罐里,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讲,从交粮纳税,到取消农业税,再到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些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甘肃有一些地区通过精准扶贫摘掉了贫困帽子,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就需要我们传播出去。”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沈家岭村采访时,采访团刚好赶上村里组织拉面技能培训。走进培训班,艾秀廷迫不及待地抛出一系列问题:今年多大、学拉面难不难、一个拉面师傅月收入多少、学习这项技能有没有年龄限制、学成准备去哪里打工等。她说,作为一名记者,学习是终身的任务,和老乡们聊天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艾秀廷的提问既关注现下又放眼发展,她的提问得到了众位采访对象的热烈回答。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沈家岭村先后举办家政、月嫂等培训共10余期,培训人数达650人,全年完成劳务输转380人。通过培训,提升了村民外出务工含金量,调动了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实现了精准培训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

  采访团在沈家岭村红色文化广场与李厚功老人座谈。(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 摄)

  在沈家岭村红色文化广场,76岁的老党员李厚功被采访团“围住”讲红色历史、话当下生活。“前些年,家里有两头骡子就算是‘地主’了,现在家里的十亩地一群羊,都是我在管理,孩子们农闲时还能出去打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好着呢。”李厚功老人笑着说。

  面对记者的热情提问,村里另一位老人李正福一点都不“怯场”,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小目标”:用科技创新的手段让红色教育基地永远办下去。

  新华网记者胡阳在沈家岭村民家中询问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 摄)

  新华网记者胡阳是一名“问题”记者,每到一处他的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在精准扶贫村沈家岭、在会宁会师纪念地、在还未实现全部脱贫的周家湾村、在南梁红色小镇、在庆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采访团经过的这一路,他和老乡们聊天时间最长、采访得到的信息最丰富。他说:“采访之前,相关的背景资料大家都看了不少,你得清楚此行目的,采访过程中需要带着问题和被采访对象聊聊天拉拉家常,这样不仅能拉近和老乡之间的距离,还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俯下身、沉下心,这一路上,年轻的编辑记者们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温室大棚、鸡舍牛圈都留下了他们扎实的脚印。“走出办公室我们才能嗅到新鲜的空气,来到田间地头我们才能发现真实的素材,走到老乡中间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精准扶贫的成效。一路上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撼!”央视网记者王小英说。

   神器助攻网媒记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光明网在此次报道活动中使用VR全景相机展示会宁会师纪念地场景。(网络传播杂志 刘沁娟 摄)

  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网络媒体最先把这些先进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此次采访活动,VR全景相机、无人机航拍、网络直播等方式成为各媒体的报道“神器”,众多手法的运用让报道视角更显独特。

  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安文剑在操作无人机进行航拍。(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 摄)

  央视新闻中心的无人机报道成为采访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在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结束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的参观后,一段名为《你知道界石铺吗?》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9个小时,点击量224万,点赞数2.8万,传播力强、传播速度惊人。这条视频的拍摄者安文剑说:“我是第一次参加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报道。出发之前,我策划了一系列报道选题和报道形式,最后选择用航拍来展示长征路上红色遗址和脱贫故事,从界石铺的航拍效果看,这种‘不落地’的报道更能让网友直观地感受到革命纪念馆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

  在红色圣地会宁、革命老区南梁、坐落在山顶的颉岭村都能看到这台“忙碌”的无人机。作为一名网络媒体记者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安文剑说:“我是作为央视新闻‘三微一端’记者参加这次采访活动,除了航拍还要发布文字稿和图片稿。此行,我和后期编辑配合发稿15篇,阅读数达2111万,转发上千条,点赞上万个,形成很好的传播效果。”

  网络媒体采访团在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合影。

  这一路,网络媒体编辑记者用一篇篇感人的文字、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震撼的视频记录着红色革命圣地的庄严肃穆、呈现出昔日破旧山村的美丽新颜,圆满完成此次报道任务。

  重走长征路,论行程采访团走过的路不及红军长征的五分之一,论艰苦环境不及红军长征的万分之一,但在六天行程中,网络媒体编辑记者们表现出不俗的战斗力。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用心采访、挑灯夜战,这些都成为采访团队行走在陇原大地上的美丽缩影。“蛮拼的”是他们的状态,“不忘初心”是他们一路前行的有力支撑。(中国网信网葛燕燕)

文章来源:中国网信网 责任编辑:王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