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正文
投稿

广阔天地大作为——甘肃省金融助推精准扶贫侧记

2016-09-30 09:16:1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广阔天地大作为——我省金融助推精准扶贫侧记

  肃北县党城湾镇青山道村养殖户为肉羊添加饲料。近年来,肃北县积极探索“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路子,有效破解了扶贫资金短缺难题,有力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本报通讯员乌仁花

  通讯员 吴安林 哈骥洲

  金秋时节,我们随省委省政府调研组奔赴田间地头、百姓人家,展开金融扶贫专题采访。

  采访过程中,一幢幢新建的房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合作大产业

  ——小小专业合作社促进富民大产业

  8月,天水市麦积区城郊的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基地里已经果香四溢。

  山路上,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正全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憨厚的笑容里,彰显着大产业带给他的豪气。

  2001年的南山,山地撂荒现象严重,一度成为当地农民不愿提及的荒山。而就在这时,武正全带着四处借来的钱和一些苹果树苗上山了。

  “地是好地,撂荒就可惜了。”时隔15年,武正全依然坚定。

  初上南山,条件艰苦。武正全克服重重困难,没有水,就用车拉上山;没有路,就用拖拉机,用牛车;没有电,就不用农机具,全手工作业;缺乏种植技术,就四处请教,自己摸索。

  但资金的缺乏却难倒了这个坚毅的西北汉子。

  武正全说:“没有资金,就不能扩大规模。从2001年到2010年,我省吃俭用,从10亩地扩充到20亩。2010年之后,贷款就容易多了,银行还主动向我们提供贷款。自从有了银行贷款,3年时间,我个人从20亩地扩充到60亩,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达到2280亩。”

  2008年,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2012年,国家实行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40多位女性社员总计贷款300余万元。合作社扩大了生产规模。2014年,国家开发银行为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了100万元贷款。贷款加社员集资,合作社新建了3500吨仓储冷库和分选包装生产线。

  合作社分户作业、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逐渐形成全产业链式的运营模式。

  荒山变果园,果农变产业工人,金融扶贫正是南山脱胎换骨的催化剂。2015年,合作社的销售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曾经艰难前行的武正全,如今年收入已过百万元。

  小互助大用场

  ——资金小互助解决了大问题

  在白银市景泰县上沙沃镇大桥村的枸杞园里,我们见到了低保户宋德成。

  宋德成说:“再过几天,我就不是‘低保户’了。”

  宋德成有8亩耕地,前些年一直种植大麦、玉米,年收入仅有2000余元。几年前,宋德成父亲的一场大病,加之儿子考上了大学,医药费、学费的压力,使得宋德成一家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到了需要政府救济才能勉强度日的地步。

  如何摆脱困境,宋德成日夜琢磨,当地的扶贫干部也在思考。2015年8月,大桥村农民资金互助社成立。不久,第一笔金融扶贫资金出现在互助社账户上。

  上沙沃镇副镇长杨军说:“以前,大家都对于脱贫致富的想法很多,但总是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没有资金支持。”

  今年年初,扶贫干部再次来到宋德成家,建议他由种植大麦转为种植枸杞。扶贫干部给宋德成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如果枸杞挂果率达到了60%,按照目前的市场价,年收入就能达到4万多元,比种粮食的年收入翻十多倍。

  扶贫干部本以为宋德成会为找到了致富增收路子而高兴,宋德成却似乎提不起兴趣。穷的时间久了,贫穷扎了根。

  宋德成问:“改种枸杞的启动资金从哪来?我找谁借?谁会借钱给我这样的‘低保户’?”

  扶贫干部答:“你的启动资金2万元,互助社借给你,不要你利息,两年还清。只要风调雨顺,不要说两年,你当年就能还清。”

  宋德成问:“枸杞那个东西精贵得很,稍有大风大雨就赔了。赔了咋办?”

  扶贫干部答:“金融扶贫政策里还有农作物大灾保险,受灾面积达到30%就给你赔付。”

  这段问答,改变了宋德成一家的生活。枸杞要再过几天才开始采摘,但是已经有全国各地的客商上门谈收购了。宋德成感慨地说:“虽然我不懂什么是金融,但确实扶了我们贫困户一把。”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