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拼车为何风靡全城?——兰州出租车拼客现象调查

2016-09-27 09:08:0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记者 王云祥

  最近以来,兰州街头出现拼车热,很多市民加入拼车队伍。拼车为何风靡全城?司机私自拼客是否触犯法律?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

  拼车风靡全城

  9月13日清晨,临近中秋的兰州已有了几分凉意,城区内的多条路段出现严重拥堵。行人匆匆赶路上班,也有人站在路边搭乘出租车。

  作为西北省会城市的兰州城,大拥堵为市民造成出行难,送孩子上学的、上班的、看病的等,拼出租车成为很多人最无奈的选择。

  家住兰州七里河区彭家坪的张玲花在安宁区上班,由于家门口通往西站的公交车只有一辆105,早上高峰期十分拥挤,一路拥堵不堪,从彭家坪到兰州西站只有8站路程却要走40分钟。

  在城区交通大拥堵的背景下,张玲花感到很无奈。如果遇到大拥堵,她只好步行到兰州西站,再转乘出租车绕道去上班。“只要站在路边,就不断会有黑车、出租车靠近询问乘车去向,有时四座的出租车竟然要挤五个人。”张玲花向记者说。

  记者采访获悉,兰州市区常住人口为360多万人,其中核心城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4万人/平方公里,但兰州市目前只有15000余辆出租车,兰州市民平均每24人拥有一辆出租车,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其它省会城市。

  据张玲花回忆,拼车乘坐出租车现象在兰州早已有之,此前兰州市相关部门曾经严厉制止过,但在城市进入大拥堵后,出租车使用的需求量增加,今年以来拼车现象越演越烈。

  “兰州的出租车起步价从7元涨到了10元,这比其它一些省会城市都要高,但涨价后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乘车待遇,随之而来的却是乘出租车也很拥挤,即使打车上班,偶尔也有迟到。”在兰州市民王洪武看来,大量拼车族的出现与兰州出租车少和市场监管不力密不可分。

  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兰州市民则表示,拼车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堵车,很多人上班、上学都会迟到,即使出租车载有并不熟悉的乘客,也只好乘车前行。

  “拼客”背后的暴利

  在利益驱动下,出租车司机肆意拼客。今年38岁的侯世林老家在通渭县农村,在兰州跑出租车20多年了,为了增加收入,他也加入拼客行列,有时由于载人拉客遭到乘客谩骂,但他从来不与乘客理论争吵。

  “现在跑出租车不如以前了,以前不堵车,每天能赚500多元,现在堵车严重,一天只能赚到150元左右。”侯世林说,他也觉得载客拉人很不地道,但总要比跑空趟好多了。

  侯世林的跑车收入还算可以,因为他和妻子两班倒,妻子跑白班,他晚上六点钟接班跑夜班,夫妻俩除了每月交给出租车行4000元的管理费,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虽然这样的收入比在老家种庄稼高出很多倍,但提起上大学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侯世林认为每月的收入还是不够花。

  出租车司机拼客,会向每位乘客收取多少钱?记者从兰州西站乘上一辆出租车前往安宁区西北师大,出租车沿途多次停车招揽生意,先后将三位互不相识的乘客招呼上车,到达西北师范大学门口时,每位乘客分别支付了16元,前后十几分钟的车程,出租车司机共赚到了64元钱。

  由此可见,在拼客的过程中,出租车司机对每位互不相识的乘客收费并没打折,在相同的时间、路程和消耗燃油的情况下,得到了几倍的收入。

  混乱的出租车市场

  出租车拼客严重扰乱了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使本来拥堵的城市雪上加霜。

  “有时候路面突然出现拥堵不堪的状况,很多原因都是出租车乱停载客造成的。”张玲花说,由于上下班高峰期兰州核心区域车流量大,一旦出租车乱停拉客,整个路段就会出现堵车。

  “兰州城市大拥堵对出租车行业造成了损失,导致很多出租车司机择路而行,也催生了出租车拼客热,凸显出租车市场本身存在问题。”兰州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慧明表示。

  记者在《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中看到,出租车在营运途中未经乘客许可不得再招揽他人同乘,擅自拼客属违规行为。

  对于城市大量出租车拼客现象,刘慧明另有一番见解,他认为,第一位乘客搭乘出租车后,意味着双方已经达成了对该辆出租车获得暂时使用权,未经第一位乘客许可,司机在行车过程中无权将车辆再次租给第三方。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房屋出租过程中双方达成承租协议后,房东无权再向已经承租的房子内安排其他人一样,否则就是触犯了合同法。“出租车司机不懂规矩现象很普遍,私自拼客行为破坏契约,直接损害了城市交通规则和秩序。”刘慧明说。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