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投稿

“十二五”兰州市科技水平提升显著 科技创新成为兰州市“十三五”发展关键词

2016-09-26 07:24:0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甘肃今头条】

  原标题:“十二五”全市科技水平提升显著科技创新成为我市“十三五”发展关键词

  记者孙理/文 张建平/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科学带来的好处。同样,它更是评估一个地区和国家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兰州一直作为我国的重要科研基地,在“十二五”期间不少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市乃至全国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科技工作将继续为兰州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十二五”我市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水平稳步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60.34%,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4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29%,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25%;专利申请量由2011年的2320件增加到2014年的4288件,占全省总量的35.7%,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63件,比全省高出5.37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由2011年的20.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3.8%。兰州市先后获批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13年起,省科技厅与兰州市政府建立厅市工作会商机制。2014年11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

  在此期间我市颁布了《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了《兰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实施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通过创新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有了投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就会走上一个快速发展的健康路线。“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对重大项目联合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成果。通过省市联动,共同筹建兰州科技大市场。组建了“兰州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兰州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兰州专利网上信息交易平台”、“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兰州水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特色科技平台,开展项目包装、信息服务、快速成型设计等服务,累计服务企业2600余家(次),转化科技成果280余项。201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共征集科技成果、专利项目4790项,交易项目361项,合同金额8.54亿元。平台建设顺利,科技支撑能力就得到了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市共争取甘肃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80项,获得资金支持10.87亿元。市级财政科技累计投入1.5亿元,扶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44项。集中经费支持了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重离子治疗”、“大型板壳式蒸发器”、“真空绿色镀膜装备”、“铝锭连铸机”和“双垄沟全膜覆盖栽培”等一批“研政产”结合的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积极扶持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

  我市科研院所“十二五”期间成果斐然

  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在350万以上,因癌症死亡人数约250万。并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其中,60%的癌症患者需要放射治疗。目前用于放射治疗的主要是X射线等常规射线,虽然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上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常规射线在人体中的剂量损失呈衰减趋势,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使周围健康组织受到一定的损伤,许多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

  中科院近物所在国家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建成重离子治疗装置,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与我市一些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了重离子治癌临床试验研究。在一次采访中,近物所所长肖国青告诉记者,“虽然重离子也是一种射线,但与当前医院里的X射线和γ射线相比,对人体副作用小,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更高。”肖国青解释说,重离子只需用1/3的X射线照射时间就可杀死癌细胞。通过对患者进行CT、核磁共振等定位,再制订周密的治疗计划,重离子束深层治癌要治疗10到12次,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远远低于放化疗的一个多月。

  据介绍,兰州重离子极速器现有深层和浅层治疗两个临床治疗终端,截至今年4月,共治疗216例病人,包括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肺癌、肝癌以及当今医学界最头疼的黑色素瘤,局部控制率在80%以上。目前,近物所在武威、兰州建设两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示范装置。武威、兰州两个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所用重离子治癌专用装置均由一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4个治疗室组成。

  建成后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个中心每年除治疗肿瘤患者1000至2000名外,还可进行其他科学研究。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两次成功对接,使我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之后的神九、神十、嫦娥二号、三号以及北斗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成功,都是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兰州人,我们更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作为甘肃省内唯一从事航天科学的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在这些航天器的研制中承担了不少重要的任务,为这些航天器升入太空开展科研活动的圆满成功贡献了一份力量。

  今年3月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一枚中型“猎鹰”-9运载火箭,将全球首批全电推进通信卫星送入轨道。不少美国和欧洲航天专家在此次发射前接受采访时称,与化学推进相比,电力推进的价值在于比冲高、寿命长、效率高、综合性能好,因此,全电推进系统已成为航天领域新的发展热点。其实这种国际上最新的技术,我国也已经掌握并不逊于欧美。日前,我国首颗通信卫星的电推进系统工作已突破10000小时,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该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而这台电推进系统正是由位于我市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自主研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五院技术顾问、原“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等专家认为,通过该系统的应用,预计在3至5年内,中国能够实现航天器的全电推进。因为在外太空环境下,电推进系统能彻底代替化学燃料,为航天器整体“瘦身”,还能为走得更远的深空探测器提供主推力。戚发轫认为,通过对该技术在中国航天器上的全面应用,可大大提升中国通信卫星、深空探测航天器、重力场测量卫星等的整体技术水准及性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商业卫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而这些只是兰州市科研院所在“十二五”期间所做贡献中的两个例子。

  科技创新成为我市“十三五”发展新常态主引擎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兰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我市各级科技部门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组织落实“1+8”科技创新改革政策,牢牢把握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厅市工作会商机制这一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将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大型企业集团,在通信设备、下一代互联网、智能制造、特种装备、新材料、道路交通、医学健康、科技服务、智慧城市、绿色建筑产业、特色效益农业等行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进程。鼓励支持企业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用好用足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开展科研技术、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面向在兰企业和园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全社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让更多科技人员用得起科研设备,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切实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各类科技人力、财力、物力和成果等资源,构建统一开放、线上线下同步的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平台,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开放共享互动、技术成果交易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无缝对接,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科技成果交易量位居西部省会城市前列。

  在此期间,我市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类金融资本、风险投资支持参与创业投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县区给予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适当财政支持,支撑大众创业创新。同时,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落实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努力营造全面开放的创新环境。按照一区多园模式,以兰州新区为核心,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为载体,围绕产业链需求,成体系地建设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集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资本、重大创新成果等创新要素,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研究制定《兰州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强化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建设。同时,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分类指导公益性研究项目与竞争性研究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