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嘉峪关:丝路明珠打造文化旅游黄金廊道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文化设施覆盖全市。图为嘉峪关市图书馆。
夜晚的讨赖河沿岸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
波光艳影绿树环绕的嘉峪关市区。
方特欢乐世界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国际铁人三项赛等一批品牌节会,让嘉峪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嘉峪关烤肉源远流长,享誉四方。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雄浑巍峨的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丝路明珠打造文化旅游黄金廊道
本报记者 曹义成 通讯员 赵明霞
“冈峦重叠截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这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雄奇壮丽之处。
“丝绸之路黄金段,戈壁明珠欢乐谷。”这是一个充满古道神韵与现代文明的灵秀之地。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嘉峪关市因“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因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工业旅游城市,是亚欧大陆桥的中转重镇,内地通往新疆、连接中西亚的交通要冲和必经之地。1965年建市,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境内有西部最大、多元发展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集团公司,有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魏晋墓群、悬壁长城等历史古迹,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3处以及新城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讨赖河戈壁大峡谷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已成为西北地区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比较明显的城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殊荣。
历史文化对嘉峪关青睐有加,这座3000平方公里的小城就有50多处历史遗迹:巍峨壮观的嘉峪关关城;“断崖千尺,长城之源”的天下第一墩;铁壁悬空,似长城倒挂的悬壁长城;生动再现驿使奔驰、出巡演练、驼队穿梭、商旅云集真实场面的“地下画廊”——魏晋墓群;“青山不老、为雪白头”,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七一冰川……
截至“十二五”末,嘉峪关市生产总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3.6%,同口径是“十一五”末的1.9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8∶73.8∶24.4调整到2.2∶57.1∶40.7,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四成,今年上半年达到五成多,已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14元,居全省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1元,连续十三年居全省第一。
绘就宏图,激发内生动力
嘉峪关市以建设特色文化强市,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着力构建“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发展格局。为此,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战略性、全局性位置,统筹谋划,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紧扣全省“1313”总体布局,确立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和阶段性目标。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重点谋划实施“1251”工程,即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这一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发展,打造以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展示园区、以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科技生态文化创意园区、以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为重点的文化体验园区、以国际短片电影展为带动的节庆赛事文化交流园区、以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城乡文化一体化示范园区。
有中生辉,“丝路”“长城”相辉映无中生有,新兴产业渐当家
嘉峪关市在立足和突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发挥特色、借力发展与合作开发三个途径,实现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嘉峪关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做好保护和传承,让它‘有中生辉’。”嘉峪关市委书记柳鹏说。
如何做到“有中生辉”,让“丝路”与“长城”交相辉映?嘉峪关市全面挖掘开发与长城、丝路相关联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民俗艺术等存量文化旅游资源,实施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南湖文化生态园、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文化公园、嘉峪关戈壁大峡谷景区、丝绸之路葡萄酒文化展示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总投资20亿元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关城本体保护维修已完工。
嘉峪关市还借助外力,启动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做出文化旅游发展的又一篇好文章——“无中生有”。
以蓝孔雀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中华孔雀苑,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蓝孔雀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该景区已连续主办了三届“丝路·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
总投资40亿元的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综合景区项目,以“观礼”文化为主题,以丝路文化为渊源,以嘉峪关长城文化为地缘文化,将文化灵魂融入项目,以古朴的奇观妙境还原历史,让文化的印迹留在嘉峪关。
总投资22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方特欢乐世界,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主题公园。项目涵盖主题项目、游乐项目、休闲景观项目、配套服务项目数百项,项目与嘉峪关关城共同构成了“一古一今、一新一旧、一动一静”两大旅游主体,使嘉峪关由“过路旅游”变成“过夜旅游”,由“观光旅游”发展成“体验式旅游”,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项目立足“精品丝路、绚丽甘肃”,以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华夏历史文化、边塞古城文化等为创意基础,是拟建的国内唯一一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将与方特欢乐世界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同时与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方特欢乐世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嘉峪关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巨大的“聚合效应”。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嘉峪关市还与肃南县合作,对“七一”冰川、文殊寺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开发。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河西走廊沿线城市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廊道。
品牌节会,创国际文化名片
嘉峪关市精心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文化活动和产业品牌。成功承办4届国际短片电影展、11届国际铁人三项赛、4届国际航空滑翔节和2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系列活动、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等一批重大节会活动;依托悬壁长城和滑雪场举办了首届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依托中华孔雀苑举办了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了嘉峪关市奇石文化旅游节等,在品牌的带动下,嘉峪关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国内外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
嘉峪关市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将特色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采取“文化集市”与“公司”合作方式,鼓励企业研发了“发光”夜光杯、“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复制”“风雨雕石艺画”“嘉峪石砚”等小而精、便于携带的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利用“文化集市”营销平台,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销售。
均等便利,品牌亮眼公共文化普惠民生
嘉峪关市始终坚持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不出村口的电影院”“随时可借的图书馆”。
目前,全市建成21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3个城市社区书屋、6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10个电子阅报栏。“15分钟文化活动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氧吧”。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17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13个。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覆盖全市17个行政村的“乡村舞台”。依托文化阵地,“同享读书之乐·共建书香雄关”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文化三下乡”“非遗进农村”“文化惠民月”“文化五进”系列活动;“雄关大舞台”“雄关大展厅”“雄关大讲堂”三大品牌活动及“一村一戏”送戏下乡、“低收入家庭免费培训”“民俗雄关——非物质文化展演”“文化精准扶贫—志愿者入村”等一系列亲民惠民的文化活动在雄关遍地开花。
被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舞台剧场”的“乡村舞台”,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民朋友展示自我的平台。作为“乡村舞台”的延伸和更高级形式的“雄关大舞台”,一经举办,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已经成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巍峨雄关阻云行,古月岂如今月明?新征程,新跨越,站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勤劳智慧的嘉峪关人正迈开脚步追逐梦想,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巨轮,风帆正劲,乘风破浪,正向着新的目标行进。
本版组稿:嘉峪关市委宣传部 甘肃日报嘉峪关记者站
本版摄影:毛富 姜百文 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