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正文
投稿

兰州水源地4号竖井“突击队”不畏艰险“穿”洮河

2016-09-09 09:40:4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亚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记者 李莉

  兰州市水源地项目建设是兰州市“一号工程”,随着项目进展的有序进行,水源地建设工期迅猛前进。9月4日,记者跟随水务公司的慰问团队,一起前往位于永靖县群山深处的4号竖井施工面,这里正是兰州市水源地建设项目中又一重点施工面——输水主隧洞穿洮河施工段,是该项目唯一一段位于穿洮河河体下方施工面。为了战胜困难不误工期,4号竖井施工队组建了“突击队”,正在争分夺秒地战山斗水。他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正为兰州市水源地项目建设谱写着铿锵有力的山歌。

  “突击队”冲锋陷阵创佳境

  来自建工集团一处、4号竖井施工队队长周冬升操着河南口音,站在图纸前向记者介绍,总长200米的“穿洮河”输水主隧洞已掘进113米,占总长的53%,而穿洮河起点和洞口之间,还有455.57米的距离。“从穿洮河起点出发,先用超前探孔向输水主隧洞周围进行勘察,探入60米无任何异常后,主隧洞才能向前掘进50米,留10米超前距以防事故的发生。”周冬升表示,为严把穿洮施工面“进度服从质量,质量服从安全”的要求,在7月19日水务公司、EPC总承包方、专家组等多方“会诊”,通过第一次论证、多次研究后,采用“打60进50”的钻爆法施工方式进行穿洮主隧洞掘进,其中,施工人员则实行12人一组,每天3班轮流24小时掘进的制度,确保工期如期进行。

  在井下施工人员返回的影像中记者看到,施工人员通过吊塔处的唯一出入口,站在可容纳5方渣石的铁桶中,下降至363米后便来到施工隧洞,而这一出入口,也是人员、渣石往返地面的唯一途径。

  大约半个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施工面,一台钻机分四条管道分别向主隧洞上方进行探孔“探路”,而施工人员如在“水帘洞”内作业一般,河水顺着探孔管道口渗流而出。为防止渗水造成主隧洞塌方,在内壁周围能清晰地看到施工人员已经完成二衬钢筋混泥土灌注作业。“我们在克服各种井下作业遇到的困难后,在求稳、求质的前提下,只能采用灌浆堵水,以堵为主坚持每天前进6米。”周冬升说。

  “短进尺 勤支护”确保安全和质量

  众所周知,井下作业时刻要与生命赛跑,而在穿洮河施工作业面上,因河体下方地质复杂,其困难程度更是不言而喻。刚从井下监测完返回地面的刘克钿,是甘肃蓝野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水源地项目第一标段总监工程师,从他每天监测的情况发现,前两轮超前探孔和输水主隧洞出现渗水及岩石深度均在可控范围内,但在目前第三轮整个穿洮作业中,最为困难及危险的地段进行超前探孔掘进时,已有一周时间多孔头内均有渗水现象,累积出水量已达30多方。“穿洮输水主隧洞与河体最低位置仅有30米距离,若两者之间沟通就会造成透水、淹井事故,这给整个施工作业带来极大的挑战。”

  另外,4号竖井穿洮段地处第二类岩石构造带,岩石局部破碎、整体性较差,这给施工工期造成滞后影响,“如遇到特殊的岩石,原本5分钟即可完成的工作却需花费20分钟”。刘克钿表示,为解决井下施工困难,在专家组定制的方案中稍对布孔位置、角度作调整后,整个施工作业面按照“短进尺、勤支护”的要求,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正“稳中有进”。

  “进场最迟,进度最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敢打硬战,甘于奉献”是对4号竖井团队形象的最好诠释。当饭点时,输水主隧洞便是井下作业施工人员的“饭堂”,几个馒头、简单的配菜即刻打发后,又再次奔赴工作面;待重返地面时,全身早已被泥水“覆盖”得无人能识。正是这些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用辛勤的汗水铸建“惠民工程”兰州市水源地项目建设的全面开展。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杨亚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