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余秋雨: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脉

2016-09-02 09:48:00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余秋雨: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脉

  余秋雨资料图

  昨日,《中国文脉与丝绸之路》专题报告在兰举行

  中国甘肃网9月2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首席记者 张子艺)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非常伟大的皇帝,对于中国文明的建设,他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几千年来人类共同的话题就是“守住”和“流通”,一个建筑万里长城的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这两个工程都是宏伟无比,到这个时候,中国文化之脉就落实在这两处上,守和通的问题上,中国做到了世界第一。

  丝绸之路是中国向外交流的第一通道,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

  昨日上午,在黄河之畔,著名学者余秋雨以《中国文脉与丝绸之路》进行了专题报告。

  我对兰州有着特殊的感情

  8月23日,余秋雨70岁生日。他当众说,七十了,古来稀了,以后不做报告了。说完这句话不到10天,他来到兰州,以《中国文脉与丝绸之路》为题,用短短两个多小时,勾勒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发展史。

  但并不算食言,他进一步解释:“这个报告是一年多前约的,因为我对兰州有着特殊的感情。《文化苦旅》就是在兰州写的,我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地说过这件事。当时用什么样的稿纸什么样的笔,去了什么地方都写了。我查过我的祖籍,是甘肃武威,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兰州对我有更多的意义。我从我的血液当中,看到了大西北的某种人格特征。”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

  世界文明发端之后,历史进程来到了公元前5世纪,这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世纪。全世界很多最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孟子、阿基米德、韩非子……这一时代是人类智慧的轴心时期。

  轴心时代紧接着出现了帝国时代,印度的孔雀王朝、巴比伦的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国,西半球的罗马帝国,东方的秦汉帝国开始在几百年内崛起。

  余秋雨说:“如果没有帝国加持,智慧会随风飘散。统治者对于智者的智慧进行了选择加固,就可以流传。中国的秦汉帝国存在的时候非常有趣,根本的矛盾跟今天世界遇到的矛盾一样,‘守住,走通’。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他的策略是把匈奴赶在外面了,保护农耕文明。到了汉武帝,他下决心一定要走通一条路,去了解其他地方的文明。可以说,中华文明的进程史中,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个建筑万里长城的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这两个工程都是宏伟无比,到这个时候,中国文化之脉就落实在这两处上,守和通的问题上,中国做到了世界第一。

  丝绸之路是中国向外交流的第一通道,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丝绸之路是把河西走廊上的一个一个绿洲接通,向外面的民族输送我们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全世界的文明在我们这里融合了,意味着奇迹要出现在中国了,这就是唐朝的出现,中国由此迈向大唐。唐朝是河西走廊造成的,是丝绸之路造成的,我们全部都应该为它鼓掌。”

  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脉就叫丝绸之路

  报告中余秋雨以散文家的语句深情讲述:“这是一个让我们神往的时代。我找不到世界上还有没有这样一条路,能把世界连接起来。丝绸之路无论南道还是北道,都离不开甘肃,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如果说长安是展示,那么河西走廊是通道。”

  丝绸之路的一个重大转折也和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被抽走了筋骨。丝绸之路,也逐渐败落。唯独文脉文化,在安史之乱之后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文脉在这一时期大发达大弘扬,是文脉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神清气爽的时代。

  他回忆起曾经的一场发言:“你们知道不知道图书的神秘力量?百年前,八国联军在天津的时候,敦煌的藏经洞被发现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京师团练大臣王懿荣和全家人投井殉节。就这个人,发现了甲骨文。”古代的书,要在这个民族快要走向灭亡的时候,它要发言。

  藏经洞、甲骨文。这两个文化发现,使中国人找到了他们童年和青年的力量,站起来了。给予了我们文化的启迪,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余秋雨说:“中国文化中,有个非常重要的脉,就叫丝绸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