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早晨,兰州市东岗东路一处路面发生塌陷。(资料图片)
原标题:【记者关注】兰州地下管廊建设刻不容缓
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道路塌陷事故,有些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特别是近期兰州市连续发生马路塌陷事故,对市民的生活、出行造成影响,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质疑。本该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为何频频出现“脚下之危”,道路安全如何更好保障?
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地下管网的监管力度,加快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记者 文洁
兰州多处马路发生塌陷
连日来,兰州市主城区内路面出现多次不同程度的塌陷,造成多名市民受伤以及车辆受损。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兰州出现8处地面塌陷。
8月12日10时许,西津西路柳家营十字西北侧马路中央出现塌陷,天然气管道受损。
8月23日8时许,兰州市洪门子小吃街发生塌陷。14时许,张掖路步行街城隍庙附近,路面发生大面积塌陷,致2人受轻伤。18时许,南山路马滩段路面发生塌陷,一辆行驶中的小轿车掉入深坑。21时许,大砂坪甘南花园门口发生路面塌陷,一辆泥罐车陷入坑内。
8月25日9时许,兰州市东岗东路华邦饰品广场门口出现塌陷,导致一辆公交车尾部陷入。22时许,西津西路水怡兰酒店门前的塌陷,导致一辆正在作业的环卫车尾部掉入大坑。
8月30日下午,兰州市酒泉路北段路面发生塌陷,一条车道被交警封闭。
……
频繁开挖埋下隐患
8月24日,兰州市相关部门公布了张掖路塌陷的主要原因:由于地下管线回填不密实、雨污水管道存在渗漏、步行街地面雨水明渠变形,加之22日夜晚突降大雨等原因,造成了此次塌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马路塌陷的原因,大都与湿陷性黄土性质、超重货车长期碾压、设施预埋管封闭措施不到位、管道故障或老化等有关。
记者从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获悉,兰州市马路近期频繁塌陷,除了兰州市建在湿陷性黄土层上的地质原因,还与地下设施年久失修、道路频繁开挖、绿化带渗水等原因有关。
“兰州地下设施复杂,地下管线铺设历史久,有的已经使用四五十年了,超期服役现象严重。早期使用的管材材质强度低,容易锈蚀和老化。自来水、污水管道泄漏的水流冲走了周围的土壤,致使路面下土层疏松,形成空洞,最终诱发地面塌陷。另一方面,兰州地下管网种类繁多、管线密布,各单位随意开挖,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造成土壤不够稳定。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单位在回填时,偷工减料,图省事,对挖开的管道没有进行恢复,随意填埋……这些都容易造成马路塌陷。”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还说,兰州部分绿化行道渗水现象严重,也会引起安全隐患。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市政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张,上水、下水、排污、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网在地下纵横交错。由于这些管网隶属不同部门和行业,大家“各自为战”,多头报批,多方投资,多次验收,对城市道路“轮番轰炸”,造成频繁的“开膛破肚”。地下空间多头管理、管网施工缺乏协调统一,给城市地面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地下工程施工造成的扰动在城市道路塌陷灾害的影响因素中也比较突出。
要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兰州市发生连续道路塌陷事故后,有关部门进行了抢修,同时采用雷达探测技术,对城区主次干道做“全景式”安全排查,减少管涌空洞等安全隐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兰州市规划局在2005年就出台了《兰州市地下管廊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建设覆盖全市的专门用于埋设供水、雨水、污水、天然气、热力、供电、电信等地下管线的地下管廊。
2013年,兰州市部分人大代表也提出,结合兰州市交通轨道一号线的建设施工,政府部门应及早谋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减少重复施工带来的资源浪费、交通堵塞等问题。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由于一些城市大雨内涝、管线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要强化政府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管理职责,全面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这个《意见》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2015年,《兰州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中提出,兰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计划三年建设69公里,到“十三五”末建设107.2公里,到2030年建设380公里,最终构筑起覆盖整个主城区的层次化、骨架化、网络化、现代化综合管廊系统。
今年7月30日,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工。结合S185#等6条新建道路,将热力、给水、电力、通信及天然气等管线全部入廊。
有关专家表示,因各类地下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过去在城市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合理利用,没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现在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意识和规划,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监管,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化解“脚下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