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描绘丝路明珠新故事——敦煌文化人素描
鲁勤学
王斌银
陆永玲
吕菊玲(前)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通讯员 张晓亮
酒泉日报记者 陈思侠 王丽君
在敦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写敦煌、塑敦煌、说敦煌、画敦煌、拍敦煌……描绘了一篇篇敦煌新故事。
我的老师是莫高窟
民间艺人,往往讲究师承关系。而当记者问敦煌彩陶工艺师鲁勤学有无师傅时,这位78岁的老人说:“我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
陶艺的传承,要么在师傅的传授下刻苦钻研,要么自己苦学,鲁勤学属于后者。
“年轻的时候,我从宗教角度来审视莫高窟彩塑,没有升华到艺术层次。改革开放后,看到各国游客都喜欢敦煌彩塑,我才开始摸索敦煌彩塑工艺。”鲁勤学说。
56岁时,鲁勤学创办了敦煌彩塑厂。当时市面上都是石膏材质的敦煌彩塑,而鲁勤学认为只有用敦煌的泥土做出的敦煌彩塑,才具有敦煌特色。但要便于携带,就不能照搬石窟中的实心塑像做法;想不易碎,就得参考陶瓷的做法。鲁勤学跑遍了敦煌各个乡镇,终于发现泥沙冲到洼地沉淀下来的“澄拌土”最合适于制作彩塑。
手工塑原型、加工模具、泥土擀片、按压成型,最后将塑像从模具中取出修像、晾干、烧制、打磨、上色。完成一件彩塑,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刚开始烧制塑像时,小件还行,大件全炸开了。鲁勤学研究了三天三夜,发现原因是烧制前没有排出泥里的空气,导致受热不均,塑像炸裂。他跑到砖瓦厂取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第一批附着力强、着色好的陶制敦煌彩塑。
鲁勤学还参照莫高窟220窟隋唐壁画中描绘的桃形陶埙,精选阳关、玉门关一带特有的泥土原料,烧制出音色饱满浑厚的陶埙,广受中外游客的喜爱。鲁勤学凭着一股倔劲,让“自古敦煌不成陶”的说法一去不复返。
2015年,在敦煌市政府的支持下,鲁勤学在距鸣沙山·月牙泉景区700米的月泉小镇设了一个展厅,里面整齐摆放着数百件以精品洞窟里的经典形象加工创作的彩塑。
微电影展现敦煌元素
2015年,张自智的敦煌神韵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张了,对于他而言,这就是梦想的开端。同年10月,由他编剧的微电影《五色沙》在网络上播出后获得好评,被称为“敦煌首部防艾反歧视公益微电影”。
“我不认为微电影是纯艺术,微电影是一种更易于与大众交流的语言。”43岁的张自智说。
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五色沙》把剧情与敦煌绘画艺术、敦煌名胜融为一体,既达到了宣传防艾知识、反歧视的效果,也宣传了敦煌。
“我想过拍电影、电视剧,也曾写过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剧本,但是成本太高了,以我现在的能力很难完成。”经过慎重考虑,张自智选择了微电影。
创业途中的苦乐点滴,张自智认为是必经的历练。他曾认为拍微电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自智说,去年7月拍摄《五色沙》时,天气特别热,为了拍好一个骆驼走过鸣沙山的镜头,他守在一处反复拍摄,烈日炎炎下,一个镜头拍了整整3个小时才满意。这部仅20分钟的微电影,完成拍摄工作就花了将近一个月。
“微电影在我们这里算是一个新兴行业,现在还处于开拓期,公司自开业到现在仅拍了两部微电影。不过,我已经写好一部《敦煌旧事》的剧本,正在完善,有机会一定将它搬上荧屏。”张自智说。
“很多人都会问我,微电影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可我坚信微电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张自智表示,虽然微电影在敦煌发展得还十分缓慢,圈子也很小,但他依然决心扎根敦煌的微电影艺术圈。
“今年,为举办文博会,敦煌各行各业的人都很辛苦。我正在策划拍一部关于敦煌环卫工人的微电影,在反映他们辛苦的同时体现出敦煌人民的淳朴善良。”张自智说。
“舞”出飞天风采
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势如飞鹤,韵若散花,美丽动人的敦煌舞使敦煌文化再一次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领舞的人,是敦煌市文化馆群文辅导室主任,国家三级演员吕菊玲。
20多年来,吕菊玲致力于群众文化辅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舞蹈园丁的职责,也留下了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飞天形象。
吕菊玲13岁通过招考进入敦煌市艺术团。在艺术团的几年中,她积极上进,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依然刻苦训练。教过她的国家二级演员胡少杨说:“吕菊玲是我教过的最刻苦、最勤奋,也是最努力的学生。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敦煌舞的未来。”辛苦没有白费,吕菊玲扎实的舞蹈功底使她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团里的中坚力量。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为题材,以敦煌文化为基本元素,运用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吕菊玲先后创作编排了《敦煌伎乐》《荷花童子》等具有敦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大型舞蹈,成为整个“敦煌之夏”演出活动的亮点。同时,她的独舞《反弹琵琶》《牧民的喜悦》及双人舞《画窟情》等,形体轻盈、舞姿优美,如敦煌飞天一样翱翔九天。2001年,吕菊玲带领敦煌市艺术团部分演员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赢得了一致好评;2006年底,她又带领敦煌市艺术团演出队赴韩国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
2009年,吕菊玲调入敦煌市文化馆,负责群文辅导室的工作。在敦煌曲子戏培训班里,吕菊玲悉心教授学员们戏剧动作、戏曲化妆、锅庄舞、敦煌民歌等。学员们遇到问题都会找她,每一次她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直到学员听懂、学会为止。
为了敦煌舞,吕菊玲付出了很多:累计辅导新编节目300多个,演出8000余场,辅导基层文艺爱好者上万余人次……眼下,敦煌舞又从舞台走进了广场,吕菊玲仍是领舞者。
田园快板娱乡亲
盛夏的敦煌,茶余饭后,农民文艺舞台活跃了起来。锣鼓一响,吹拉弹唱,成了城乡居民乐意融融的喜事。节目观看久了,很多观众会发现一个敦厚的小伙子既主持节目又参加表演。后来,这个小伙子一出场,人们都会热情地喊起来:元宝来啦!
他就是敦煌市七里镇干部王宝华。
28岁的王宝华,有一个艺名:元宝。他自己创作、表演的快板,因为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加上敦煌方言,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大学时代,在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王宝华开始喜爱上了快板和相声艺术,并和同学组建了曲艺社团——心灯话剧社,并经常在校内外组织演出,赢得了不少好评。
大学期间,王宝华自编自演了很多节目。但是他心里明白,仅仅是参加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距离成为一名曲艺演员还相去甚远,必须得到专业演员的指导,才能真正走上舞台。
毕业那年,王宝华得知,郭德纲正招收学生。王宝华连夜整理行装,赶赴北京。经过层层筛选,他得到了郭德纲的首肯,如愿入围,从此开始了一年踏踏实实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