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文
夏末秋初,骄阳似火,环县芦家湾乡宋掌村的枸杞园里也热火朝天地采摘枸杞,农户的笑脸在火红的枸杞的映衬下,格外灿烂。在这众多的笑脸里,村支书刘登军和驻村干部常建文可谓是汗水和笑脸参半,整日忙碌在枸杞园里既指导、又帮忙。
刘登军和常建文有这么大的干劲,是奔着环县枸杞“带头大哥”的名号来的。今年,环县提出了“县南苹果、县北枸杞、全县草畜杂粮”的产业布局,宋掌村作为有四五年枸杞种植经验的“老枸杞村”,不仅要成为全县枸杞种植的技术传授基地,也要成为该县枸杞效益的“领头羊”。
只有百余亩老枸杞园的宋掌村,要起到全县的引领带头作用,刘登军觉得还很没有底气,在年初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时候,他就积极引导群众又新栽植了1000亩,并邀请本村在宁夏种植了十余年枸杞的“老手”回来既自己种植,有担任全村的“技术顾问”,用技术和效益两条腿走路。
在栽植期间,刘登军就忙前忙后,既帮助群众联系苗子,聘请技术员,又自己学习技术,争当村里枸杞种植的技术先锋。枸杞管理和采摘期,他又四处张罗劳务工人,请技术员指导晾晒技术。看着红红的枸杞晒场,村民们都为刘登军竖起了大拇指:“每一块地里都有支书的脚印,也有他的汗水。”
和宋掌村一样,罗山乡易地扶贫搬迁的现场中,一直显现着一个人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罗山乡政府干部吴凤琦。从2014年该乡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来,这个事具体由他协调,190户已经建成正在搬迁入住的项目,谁家几口人、住哪一号、有几间房、装修什么标准、将来计划做什么,他不用翻笔记本,都对答如流。
吴凤琦能有这身“本事”,他的五六双旧鞋、一辆就摩托车就是最好的见证。谁家政策不清楚,他上门解答,谁家建设中有什么问题,他现场协调,谁家后续没产业,他动员思想加入周边的产业合作社,据他不完全回忆,已经搬迁入住的190户人家,旧住宅、新地方他都去过,有的少则五六次,多则不下二十次。
正是他勤恳的工作态度,顺利地推进这这项工程的建设。今年,罗山乡正在新建200户,吴凤琦又被乡政府委以现场总负责的重任,他的那辆摩托车又载着他,见证着他的酸甜苦辣。
今年,环县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主战场,干部业绩考核,根据干部分工不同,要分类看驻村多少天、现场办公多少次、调解矛盾多少起……每一次现场办公,都成为“两学一做”的业绩和干部工作的“政绩”。
在这种工作作风的引导下,环县各级干部勇战脱贫攻坚一线,推进项目建设、指导发展产业。县上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每一个项目建设,每一个乡镇、村的脱贫任务,每一处矛盾纠纷调处,都具体分配到每一位县级领导身上,具体负责;各乡镇在具体操作中,挂图作战,哪一项工作,由谁具体负责,什么时间进展到什么程度,安全监管、质量检测谁负责,有明确到人。
在一系列具体措施的推动中,环县的脱贫攻坚路上,干部和群众的汗水滋润着每一个建设现场,他们的笑脸也为每一个现场上增添了新的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