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黄河彩陶文化峰会专访三】易华:“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 (图)

2016-08-23 20:55: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关注黄河彩陶文化峰会:专访三

  中国甘肃网8月23日讯 (本网记者 张兰琴 刘培文 刘昱 实习记者 马永霞 李琪琪) 22日下午,大河之光——黄河彩陶文化峰会在兰州召开。峰会现场,中国甘肃网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史学博士、黄河彩陶文化峰会学术主持人易华先生做了专访。

  易华博士接受本网报道组专访

  记者:黄河上游彩陶文化与史前文明有怎样的联系?

  易华:马家窑彩陶是中国黄河上游流域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最丰富多彩的,发现数量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实际上,从世界来看,可能也是三大彩陶中心之一。另外和马家窑彩陶一样精彩的地方,是欧亚大陆的两个彩陶文化中心,和我们的马家窑彩陶在时代上差不多,也有很漂亮的彩陶,数量也非常多,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个欧亚大陆彩陶文化圈,这三个地方的彩陶有没有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这次来的专家,就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个是彩陶文化问题,一个是中西方文化交流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华夏文明的形成问题。

  易华博士在大河之光——黄河彩陶文化峰会上作专题演讲

  记者:中国文明起源有玉帛之路、丝绸之路,和彩陶之路,那么彩陶之路是如何分布的?甘肃境内途径哪些地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易华:关于“玉帛之路”,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老师很有研究,他带了一个专家组做了很多的研究,全国也有很多的专家在研究。丝绸之路众所周知,而“彩陶之路”就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西、甘肃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的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传播过程。“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世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这四个时期的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

  “彩陶之路”具体路线虽然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通过这些路线,源自中国腹地的彩陶、旱作农业文化因素向西传播,西方的小麦、羊、马、车以及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等逐渐渗入中国很多地区。因此可以说,“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记者:甘肃的彩陶文化在国内的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易华:现在彩陶的出土和发现,甘肃是最多的,但研究还没有完全跟上。研究的专家中,王仁湘先生对庙底沟彩陶研究比较深刻,他编著的《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有重要的论述,庙底沟彩陶在甘肃也有分布,实际上我们的马家窑彩陶比庙底沟彩陶要更丰富,但研究起来也更加困难,现在还没有更好的研究,我想在未来这几年,彩陶文化研究将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热点。现在国内很多教授、研究员也开始注意了,民间在收集彩陶和研究彩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很多知名彩陶就在民间,这些在研究上是可以互补的,这样才能对彩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记者: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彩陶文化更多的是考古专家学者在研究,感觉离我们比较远。您认为,彩陶文化如何“接地气”,让更多年轻人了解?

  易华:彩陶的功能有很多,使用的功能、记事的功能、装饰的功能,实际上它也是一个艺术品。所以,在彩陶文化鼎盛时期,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来干这个活,才能做得更漂亮。现在看来,这种古代艺术品给我们的艺术创作是有帮助的,彩陶上的图案也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的积累,给我们很多启发。普通大众可以把它当做艺术来欣赏,所以彩陶文化不仅有考古价值也有艺术欣赏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