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正文
投稿

兰州上半年结案率91.7%党政纪处分256人

2016-08-17 08:12:46 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作者: 责任编辑:祝彦军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兰州上半年结案率91.7%党政纪处分256人

  中国甘肃网8月17日讯 据鑫报报道(记者 吴少华)今年以来,兰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上半年,受理信访举报1359件,同比下降9.2%;处置问题线索734件,立案240件,结案220件,结案率91.7%;给予党政纪处分256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3人。

  监督+担当: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年初,兰州市委出台了《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对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加强党内监督进行明确分工,提出要求;以省委“866”为检验衡量标尺,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以查学习次数促认识到位、查谈话人次促提醒到位、查责任追究促问责到位等为主要内容的“八查八促”推进行动,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各级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兰州市纪委下发《关于县区纪委和市纪委派驻机构向市纪委报告监督对象廉政情况的通知》,将同级监督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靠实了监督责任;及时出台《兰州市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处理办法(试行)》和《兰州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明确6类监督对象、8项监督内容、10种监督措施和5种责任追究方式。

  同时,制定了《纪检监察工作外部监督机制实施办法》,聘请32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媒体记者、企业代表和群众为特邀监督员,强化外部监督。

  “两查两保”:为精准扶贫提供纪律保障

  “要充分发挥纪检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扶贫资金行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群众身上,严查贪污侵占、截留私分、虚报冒领、挥霍浪费、私存私放扶贫资金等腐败行为。”兰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建平在谈到“两查两保”专项行动时强调。

  上半年,兰州市、县(区)两级纪委,按照“两查两保”专项行动要求,及时制定方案,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驻村工作队等5个方面的主体责任,确定了8项工作措施和4项工作要求。

  在“两查两保”专项行动中,坚持问题导向,紧扣10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充分调动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力量,采取对照自查、指导直查、深入督查等方式,对近三年来反映扶贫领域的问题线索进行“精准起底”;对扶贫部门计划安排的项目进行“精准跟踪”;对财政部门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精准对账”;对2015年涉农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要求整改的问题进行“精准回头”,对照4类处置方式,对发现和查找出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登记,纳入总台账管理,逐一督促整改落实。

  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纪律保障。截至目前,兰州市共起底梳理发现各类问题线索近500条,其中市纪委4个督查组发现的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26条,筛选有价值问题线索87条,正在核查39条,督查整改48条。

  快查快结: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今年以来,兰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向司法机关移送严重违纪涉嫌违法案件数同比大幅增长;各级司法机关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违纪案件67件,同比增长42.6%,给予党政纪处分70人,其中县处级7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9%和17%。在坚持对问题线索百分百初核、力争做到零暂存的同时,兰州市及时修订完善问题线索管理办法,按照中央和省纪委快查快结要求,改变信访件定期签批、分批交办的方式,严格落实问题线索评估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反腐败大案要案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部门力量,强化纪律审查协作配合,既加强了办案力量,又提高了案件查处效率。

  今年以来,兰州市以全面巡察榆中县为开端,持续开展了3轮次巡察,覆盖全市61个乡镇,712个村、19个社区。其中,个别谈话3625人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154人次,发现问题456个,梳理相关问题线索438件,初核了结206件,移交市纪委4件,移交县区党委政府54件,移交县区纪委224件,移交乡镇党委政府260件。

  特别是围绕中央纪委转办榆中县的16件问题线索,注重从民生中找问题、查病因,从民意中找线索、查病灶,20个巡察组积极探索,创新运用宣传动员、谈话了解、专门接访、查阅资料、深入走访、精准核查等“六步工作法”,深入各乡镇村聚焦热点、深挖细查,让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无处遁形、无处藏身。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责任编辑:祝彦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