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正文
投稿

李绚:学习系列讲话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6-08-16 09:45:0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学习系列讲话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李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系列论述。提出和部署了一系列立足实践、着眼长远的经济战略和发展构想。从“中国梦”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从“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到“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国实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体现出深刻的战略新意。深入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是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新飞跃的基本遵循。

  新常态理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准确研判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展现出大国经济特有的韧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具备进一步推动发展的良好条件和雄厚基础;与此同时,经过长期高速发展之后,也进入旧动力日益弱化、新动力逐步生成的调整期,面临增速放缓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任务艰巨,化解各种矛盾风险迫在眉睫。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迫切需要从现实发展理清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指出“新常态”3个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大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深刻总结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九大趋势性变化,鲜明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2015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这些论述,为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和方向,使中国经济改革能够行稳致远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新常态”描述当前中国经济的总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表现出对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清醒把握的战略定力,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新战略、应对国际国内新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

  供给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供给需求是经济活动的逻辑起点,二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新常态下,两者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清晰指明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下一步经济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把改善供给作为主攻方向,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前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复制西方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立足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宏观背景下提出的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本质上讲,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诉求,是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总体部署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思路体现了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辩证把握,强调“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作用的有机结合。强调政府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并通过推动供给侧的改革深化,通过推动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重构和调整,来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因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