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印象兰州·全国大学生微拍节圆满落幕 看大学生镜头中的兰州另一面

2016-08-16 08:43:17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印象兰州·全国大学生微拍节圆满落幕

  看大学生镜头中的兰州另一面

  中国甘肃网8月16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首席记者 张子艺)如果说整座城市是凝固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景、生活,构成了一个城市车水马龙的此刻。那些司空见惯的城市元素,当被一架摄影机捕获的时候,时光便凝固在那小小的片段之中了。经过一周时间紧张拍摄和后期制作,共有《兰州青年》《哈数》《老街》《兰州莎莎》《玫海花香》《一夜金城》《最理想的去处》七部视频短片及一部摄影作品《金城兰州》参加了昨日举行的“印象兰州·全国大学生微拍节”展映会。

  被解构的城市 被解构的兰州

  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来自复旦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新疆大学等在内的几所全国知名高校大学生代表与兰州本地大学生一起,围绕“一带一路”“兰州元素”两大主题,深入了解兰州市历史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自然风物,将微拍创作的触角延伸到兰州城市精神内涵的各个角落,广泛捕捉、深入开掘,创作了一系列立足于兰州本土又带有新锐视角的片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的硕士宋伟超接受西部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丝路名城、黄河之都的兰州,居于‘一带一路’黄金段位,是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最精华的地区。兰州这座城市大气而平和,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丰富的自然、人文元素是影视人进行创作的不竭资源。”宋伟超说,在平时的影像创作中,也曾经参与过城市文化题材的影片创作、拍摄,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需要创作者细心体会,认真发掘,尤其是像兰州这样文化传承有序,多元文化汇聚兼容的历史名城,更需要细致探索,用影像的特性去表达。

  镜头展现兰州的“另一面”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看待一个城市的目光,跟官方对外推广的城市虽然在地域上归属同一范畴,但不同的目光、眼界下,镜头捕获的“兰州”也截然不同。在年轻大学生的视角下,兰州是一个更加年轻化、潮流化和与古老传统互相碰撞的城市。

  西安邮电大学的李海龙和闫倩的《老街》以兰州历史文化名街金塔巷为对象,讲述老街历史记忆,勾陈老街往事,表现兰州街头的物美与人美。南京大学的齐亚和于晓霞拍摄的《最理想的去处》通过一个外地年轻人的视角,去一步步地发现“大隐隐于市”的凤栖梧书店,来展现兰州这座城市的书卷气质。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彦倩参与了拍摄《老街》,采访中她说,“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甚至随着角度的不断偏移,每时每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我们眼中的兰州,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正是这些不一致性,使拍摄变得更有趣。”

  复旦大学的王智丽和兰州搭档连泽睿的作品《玫海花香》则选择兰州的市花——玫瑰,让玫瑰也像牛肉面、黄河、中山桥等宣传兰州的响亮名片一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疆大学刘康和何玉娥的《一夜金城》通过青年男女邂逅相遇的浪漫爱情故事展现兰州的青春气息与活力元素,看尽一夜金城。

  民谣、黄河、《读者》、牛肉面构成的兰州

  昨日的展映中,虽然相对于专业纪录片拍摄者来说,这些学生作品都很稚嫩,但是,在他们全新的视角下,一个不同的兰州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展示了出来。

  “我是一个公务员,我爱好摇滚,趁着休息空闲时间,跟大家一起排练,觉得非常满足。”这是香港浸会大学赵博君和本土搭档石浩生创作的《兰州青年》中的一个采访画面。这是一部关于兰州本土音乐人的纪录影片,拍摄采访了数位兰州优秀乐手和乐队的执着和纯粹。年轻导演说:“兰州是一个如此精神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着几乎是西北最好的音乐土壤和音乐人,可却鲜少有外地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用最西北人的方法在各自的领域做着最好的尝试,此片是对他们的探索,也是希望兰州的印象可以更加多元而立体地出现在每个人眼里。因为到哪个地方,就看它的青年,那就是它的未来。”这也是他们创作本片的初衷。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常疌和搭档桑翌诚创作的《哈数》以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视角,侧重于从“做事讲哈数”挖掘兰州人性格特质,展现兰州是一个讲规矩的城市。流动的出租车,将兰州所有的元素串联起来。片中也岀现了大量的兰州特色元素,《读者》、黄河、中山桥、牛肉面等。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