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县:“支部+”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跟着支部干,农民有钱赚。自从加入盘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后,我家果园管理更加精细化,支部的骨干从果树修剪、施肥、梳花、采摘到销售全方位服务,真是太省心了。”7月24日,在宁县盘克镇杏洼村盘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65岁的老党员张天成说。
杏洼村有栽植苹果的传统,为使果农全面掌握绿色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杏洼村党支部借助县上实施党建富民产业扶持政策,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务果状元胡元宁注册成立了盘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根据果树生产实际,普及推广果树测土配方施肥、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苹果生产等22项实用技术,与县人社部门联合对果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进行了鉴定考试,使全村90%的果农拿上了《果树工职业资格证书》。
“在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产业合作社,建设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入社1160人,示范辐射带动果农9870人,使全村种植苹果2415亩,去年全村人均苹果净收入6382元。”杏洼村村支书邓成辉介绍道。
宁县着眼于构建融入型、互动型、联带型为主体的“党支部+”模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建立了由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领办、创办的专业合作组织109个,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257个,吸收562名产业一线党员加入支部,发展社员12000多名,发挥了产业党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引领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盘克镇前渠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区,大部分土地是不宜耕作的陡坡山地,广种薄收。”今年48岁的森园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马宁源,指着不远处山坡地说道:“几年前和其他3名党员农户在这块坡地上试着栽植了60亩油松,三年时间收入了150万元,一下子激活了群众育苗的积极性,全村200多户群众投入到发展苗木产业上来了。”
为了解决种植户技术缺乏、苗木质量无保障和销售难的问题,马宁源注册成立了盘克镇森园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委组织部根据合作社党员人数较多的特点,及时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引导苗木种植户走“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生产经营之路。合作社以前渠村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盘克镇宋庄、荏掌等6个村420户农户种植容器油松、侧柏等12个品类的苗木3850亩,仅6年时间,合作社社员由当初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480人,生产的国槐、刺槐、侧柏等30多种绿化苗木已进入北京、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市场,林农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
在合作社依靠发展苗林产业致富的村民胡兴军高兴地说:“在森园春农民栽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下,我种植了11亩油松苗,几年下来收入80多万元。我买了小轿车,今年修了一院地方,还在西峰买了楼房,日子过得很舒坦。”
如今,产业支部已成为宁县产业发展中的“一面旗帜”,涌现出了焦村镇任村、西沟,春荣乡昔沟,盘克镇前渠等10多个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典型村,一大批后进村、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明星村,全县年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6个,30万元以上的7个,10万元以上的57个,基本消除了“空壳村”。(记者 张建林 通讯员 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