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鬼当家,当啥家?
作者:张继红
又到一年暑期,教育进入反思季。少年成长始终是社会、家庭关心的话题。无锡东林书院有副名满天下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多少学子读着它确立了自己与社会国家联系的线条对应。青少年时期是知识结构、性格、眼界,乃至境界的最佳成长吸纳期,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考验着社会环境、教育理念、家长眼光、孩子理想。暑期是新旧学业交替段和换挡期,根据孩子年龄、特性给他们更多自由度、自主性,造就社会有用之才。
少年能当什么家?就要回答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成材标志,用人标准是什么?学校、家庭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三个命题。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探讨社会热点,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扑下身子去真实践。这其中,学校是关键节点,起到核心作用。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成绩,而是发现、激发、提升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市有位中学校长说:“我们不是简单地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而是鼓励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发挥自己不同优点。几年来,学生因不同成绩收到了一样的奖状。孩子都很快乐。我不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但能保证每个孩子到社会都是有用的人”。
由于缺乏理想目标教育,有些少年对自己定位认识模糊,较少关注社会,视野相对狭窄。学习好的,只专注课本,两耳不闻窗外事;学习不好的,只专注游戏。孩子原本是一块璞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子还在社会、学校、家长。唯有重塑人才观,以迅速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打造需求多样性,来源多渠道,成长多层次的观念和做法。否则,无法打破小鬼当家难作为局面。
解决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当家。抛弃唯功课论。对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解答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读社会大书题目。远大理想是进取的风帆和航向,正确的人生目标,总能让少年一代主动去刻苦求学;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养分,课本学习不能替代文化积累,通过不懈的、有明确目标的积累培育建立自己所需知识树。
解放孩子强身的动力源,到大自然去当家。让他们在安全、便捷、经济地物质基础上,融入自然。建设少年儿童接待中心和便捷通道。这不是概念和认识,而是必须有看得见的物质支撑,确保孩子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结构和年龄阶段不同,与同学、与家长、与老师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风光,探索神奇的动植物成长,观察奇异的日出日落,不经过风雨、彩虹、远足的历练,怎能拥有强健体魄,坚强意志?
解答孩子认知的观察哨,在社会实践中当家。由学生的小圈子,跨越到关注社会、民族、国家的广阔天地去。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国家需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或学校能组织联系一些工厂、文艺团体、社区、乡镇去参观,并能够参与一些简单的博物馆、文化站、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理解家长、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