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严氏正义
敬请关注太平洋文化微信公众号

走出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还有比这个事情再好的吗?走出去,与很多的高人进行交流,还有比这个再好的吗?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所以学习又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要把学习狭义地理解为是校园的东西,是学习书上的东西。
从废墟走向文明,真正做一个既有能力也有学历、既有水平也有文凭、既能称职也有职称的真正意义的教育架构。
拥有了健康不等于拥有了一切,失去了健康等于失去了一切。想拥有阳光的事业、阳光的生命,必须要有健康的体态、健康的心态;相对而言,高端人士和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心态比体态重要;一线工人和从事体力劳动群体,体态比心态重要。
30年的辛苦、30年的思索、30年的实践、30年的创造,始终用旅游的心态在踉踉跄跄中大步流星一路走来。
警世通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以此来说明思考与学习之间互为依托,不可偏废的关系。其实,从更精准的角度讲,思和行或许才更是标准的互为平衡、互为补充的二元素。
天地万物分阴阳,有实在就有虚空,有有形就有无形。思想,是抽象的无形的;行动,是具体的有形的。如果偏执于其一,像孔子说的那样,则殆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的道理,行而不思则盲,思而不行则殆。身体力行,学和思统一,思和行和谐,并以此达到生活的圆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经常会颠沛流离于这简洁哲理的旅途中,徘徊于一次次惯性思维和惯性行为而难以突破。
今天,我们的教育界仍旧举目皆是学而不思,思而不行的阴影,影影绰绰,乃至累积成阴翳,成心伤。
教育可使庸才变天才,也可使天才变庸才。如果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创造力,培养乔布斯就无从谈起。教学和管理应是双轨制,切莫变成一元化,那样只会害了教育。我国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可成果转化率却只有25%,形成最终产品的不到5%。
回到学思行的关系,学要思的指引,行是思的举证。这也是科学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教育。
科学精神就是对现存的答案永不满足,永远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与社会的实践中去探寻真理,并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
科学教育不是科学知识的教育,也不是技术水平的教育,而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要培养一个人追求理性的态度,培养孩子“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追求,培养人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设法解决问题。让其习惯于通过不断地犯错误来学习并不断进步。在现存的教育体制和身体素质之下,学思行的统一,应是最重要的一课。
行,是实践,身体素质是前提。单纯看我们目前的体质指标已近乎触目惊心。
一份中国社科院调查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十年前,我国的居民平均寿命是76岁,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9岁。而现在的最新调查表明,北京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而且还有继续恶化的迹象。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18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普遍不佳。
在“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中,我专门将代表身体健康与否的“健美”一项作为五个评奖标准之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切皆是空谈。没有好身体,成长学思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精神的力量固然强大,身体如果拒绝承载生命的重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更是无从谈起。精神与肉体,时时刻刻都脱离不了圆融的统一,偏歧一方都无法成行。
时光在不经意中,往往将我们有形的思维构架逐渐变得模糊、淡漠乃至忘记。头悬梁、锥刺股、殚思竭虑之后,我们期待学、思、行的圆融统一,期待创新思维如花绽放,期待行走风雨历练人生。
《新论语》
第一部成长学思行
严介和著
醒世恒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
PK古今
【汉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陶行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肯尼迪】
最大的危险是无所行动。
拍案惊奇
学要思的指引,行是思的举证。